《小王子》中"我”画了蟒蛇吞食了大象的图画,拿给任何一个成人看,他们都认为是一顶帽子。即使是“我”在蟒蛇的肚子上开窗,让大象的轮廓清晰可见的第二幅画,人们还是把它当做一顶帽子。成人们看不懂"我"的画,"我"不在辩解,就和成人们说他们感兴趣的话题。这个故事里边讲述了一个孩子和成人心灵世界的隔膜,这孩子的心灵是座孤岛。
有些耄耋老人总是讲述他的英雄往事,或者是他的子女令他骄傲的故事,这背后就是他完全沉浸在他自己的心灵孤岛。你走近他,他就重新给你讲一遍重复了一千次的故事,静静地洗耳恭听吧!因为他正在邀你欣赏他心灵孤岛上的昨日繁华。你不能不让80岁的人节俭,也不好让他理解钱是怎么从手机中花出去的。时代变了,生活条件好了,如果满地飞的汽车跟他没关系,数字经济跟他没关系,互联网跟他没关系,他依然按照原有的生活方式生活。他们退守在自己的孤岛里,和滚滚向前的世界疏离。
"隔行如隔山",固守某一行业,很可能退居孤岛,能看懂所属的行业的优势与不足,却看不懂其他的行业面目。你只盯着自己岛上的花草树木,不会欣赏临岛的风景。生涯教育是这次教育改革的主要的落点之一,当你听到"生涯教育有啥用?以前没有生涯教育,也是该上大学上大学,有啥影响呢?”话时,不要讲生涯价值,只有当生涯教育扑面而来的浪潮把他推到边缘,他才知道自己这座孤岛已边缘化。
《海上钢琴师》中的主人公走不下船,生命被限制在了一艘船上,限制在了浮动的大海上,这是空间给他的局限,那艘船就是他的孤岛。过去,北京人看皇城以外的人都是乡下人,上海人看上海以外的人都是穷人,老北京人、老上海人不愿嫁取外地人,这是地域的闭塞,在人们思想上筑篱,这种地域优越感往往会造成一座座精神孤岛。
回到每一个个体,来自于不同的家庭,不同的经历,不同的认知,不同的生活期待,不同的生活习惯,不同的思想观念,形成千差万别人生,这每一个心灵世界哪一个不是一座孤岛?。
孤岛是什么?是自我设限,是封闭隔离,是看到了才相信的目光短浅,是体验了才接受的后知后觉,是画地为牢的自得其乐;是不愿屈从权威的坚守自我,是不被时代裹挟的特立独行,是不畏人言的我行我素,是每个人所有的精神地盘。当你守护圈子,当你划定边界,当你自以为是,你就为自己心灵建了座孤岛。注意孤岛是所有人的命运,是世界的样子,并非贬义词。
不要说"他怎么会那样呀?"哈哈,他就是那样。因为那才是ta,不要说"我真理解不了"这样的话,你不理解不也会存在,他也不会改变。这才是世界该有的样子。不要再疑惑,不要再发问,接纳就好了。
其实,还有另外一个真相,我们也应看到,中国古代春秋时期创造了先秦的文化繁荣。当时儒道墨法纵横等等学派,各自阐述自己的观点,攻击别人的观点中的不足,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些心灵交锋,思想碰撞,激起更深刻的文化繁荣和精神解放。
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意思是君子能够与人和谐相处,却不丧失自我,与他人苟同;小人为了利益只有苟同没有真正的和谐。透过君子小人之辩,我们看到人与人相处的真相,既独立又相依。
时代发展,社会融合,人们更自由,也更呼唤合作,个体守着自己精神孤岛,同时需架桥铺路,畅达外界,共享资源,共创未来,这也是世界的样子,个体该有的样子。
谁都是孤岛,又都不是孤岛,这是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