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说说分离焦虑】
生活中,在遇到妈妈出门,并且把孩子留给其他照顾者照顾时,会哭或者不让妈妈走,表现出分离焦虑。
01 认识下分离焦虑
心理学上认为:分离焦虑是孩子情感和认知发展的里程碑,反应了孩子对妈妈的依恋。
分离焦虑通常出现在和妈妈分离时。最常见的是,孩子在三四个月,妈妈休完产假,要去上班,孩子就会面对和妈妈的分离,出现离别时候或者妈妈不在身边时的哭闹。
妈妈离开时,孩子是否会哭,更多取决于孩子本身的气质和他的生活环境。与其说分离焦虑主要归因于分离本身,不如说因归因于替代照顾者的质量。
当这个替代照顾者(家人爷爷奶奶姥姥,月嫂,保姆等,除过爸爸妈妈之外的人)是温暖的,有爱的,并且理解宝宝,能及时回应孩子需求,能和妈妈对待孩子一样亲密,照顾者也比较稳定不是总是变换,家庭氛围放松愉悦,妈妈心态也好,能够接纳孩子的哭和分离,那孩子面对和妈妈的分离就会很少哭闹。因为他心里,有妈妈和家人一直以来给她搭建的安全基地,他知道妈妈只是暂时出去,还会回来的。
02 分离焦虑如何对待?
1、不要偷偷走
我常常举个例子,如果你和老公在家好好的,你老公突然二话不说关门就出去了,你会作何感想?
所以,孩子也是一样的,需要被当人看待。出门时一定务必做到:和孩子打招呼。不要觉得孩子不懂,不会说,大部分六个月的孩子都是可以和父母很好沟通的了。
我出门时会说:月月,妈妈去接姐姐,一会儿就回来,你在楼下等妈妈啊,顺便抱着亲一下她,高兴离开。
如果他在睡觉,我会提前告诉她:你瞌睡了妈妈送姐姐上学,送完妈妈就回来了。告诉我婆婆,孩子醒来告诉她,你妈妈去送姐姐上学了,一会儿就回来。
作为我自己,我不会偷偷溜走,也不会悄悄不打招呼就走。
如果孩子哭,我也会愉快亲亲她,开心走开。
2、照顾者的态度
家人婆婆在妈妈不在时替代照顾时,不能吓唬她:你再哭你妈不回来了,你再哭你妈不给你吃奶了……之类的威慑话语。
不论妈妈是否在家,我们对待孩子的态度,家庭环境也都是一样的,都是积极温情正向的,这就是孩子的安全基地,她能信任妈妈和家人的照顾和回应,慢慢的,他也能适应要和妈妈分离这件事情,放开积极自信去探索,和妈妈之外的家人建立安全的情感链接了。
3、可以常做做躲猫猫游戏
这个游戏能够很好控制分离焦虑的情绪,还能起到社交规范,帮宝宝学习谈话技巧,如。轮流说话。也能帮孩子集中注意力。一岁左右的孩子,已经不仅仅是一个游戏的观察者。更是参与者啦,可以和大人积极互动。
我觉得,我们应更多看妈妈回来时发生了什么,而不是妈妈离开时孩子哭了多久。
有的孩子走的时候不哭,可是妈妈是偷偷溜走的或者悄悄走的,或者妈妈离开时,妈妈自己本身都是哭哭啼啼的上演十八相送,那妈妈回来后孩子可能会害怕委屈会哭,也有的是通过不停夜奶,不断要吃奶,不断找妈妈,来缓解自己的情绪的。
所以无论孩子多大,爸爸妈妈离开时,孩子是否哭闹都说明不了个啥。妈妈和家人如何处理分离?分离后替代者是如何照顾孩子的?妈妈回家后孩子的表现怎样?日常孩子的家庭养育环境和氛围是怎样的?这个才是最重要的需要去考量的,你觉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