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在简书看到了一篇文章,标题是“写作是一种天赋,而不是一种能力”,对文中的很多观点我不敢苟同,由此我想到了学习的问题。最近自己一直在强迫自己阅读,只有要有时间就坚持阅读,不给自己任何借口,包括给儿子讲绘本也是阅读的一部分,他可以让我和孩子的心相通。在阅读的同时要求自己不断的输出,将自己读书的所得、所感、所悟、所思,用文字的形式跃然纸面,分享自己的心得,感悟前人的智慧。
因为我总感觉大好的青春年华逝去,但自己却没有阅读真正经典的东西并深以此为憾,早已经过了而立之年,很多事情是不是现在才开始有点太晚了,我曾一直怀疑自己而举步不前。现在的努力是为了不要辜负了似水年华,到两鬓斑白,才悔不该当初。
有人说现在的孩子什么都不缺,就是缺少文化,我认为只说对了一半,缺少文化的根本原因是没有形成阅读的习惯。有很多孩子在大学以前成绩一直很好,但是到了大学,没有人老师和家长的监督了,成绩就会一落千丈是什么道理?就是没有学习的习惯,好成绩是逼出来了,使用鞭子赶出来的。
说说自己的例子,可以给大家一点借鉴和参考。我在大学以前自认为成绩还不错,初二时考过全校第二,后来基本上稳定在年级的前二十名之内。高中时虽然不突出但总是在重点班里,为此我还曾经很窃喜,因为和班里的同学相比,我是表面的勤奋多于真实的努力。每天九点半下晚自习后我还会把所有的书都背上回家,很多同学问我为什么?我说要回家看书,其实回到家我就把书包丢到一边去了。因此同学们有时候会疑惑的问我,为什么晚上还那么用功,早上还如此精力旺盛。虚假的努力,不会带来真正的成功,没有所谓的捷径可走,所有的关卡都要过,都是跳不过去的,你跳过了今天的坑,明天就会有更大的坑等着你。
我见过一个在我妻子这儿补习英语的小孩,他说自己有时候晚上睡不着觉就会做两套英语题,开始我还很错愕,现在才明白人家是有学习的习惯。
主动学习和被动接受效果是完全不一样的,我的历史考试成绩一直很好,因此我一直认为自己的历史很好。现在看来我只能说是历史成绩还不错,和历史很好差的远了,因为我只记住了历史上的人物、事件、时间,这充其量只能说是背诵,比起计算机要差得远,所谓的历史好,关键是有所思考,透过前人的智慧明晰事物的道理。民国时的史学大家吕思勉说过“国人不缺少历史知识,但缺少历史观点”,我自己就是那个有点历史知识,到没有历史观点的人,换句好听点的,我就是个书呆子而已。
究其原因就是因为我没有学习的习惯,学习是被人逼出来的,表扬出来的,学习是为了别人而不是自己。这种现象很可怕,我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自己也没有意识到,以至于我一直认为自己没有考上重点大学的原因是自己太笨太不努力的原因,其实是自己压根就没有懂得什么是学习?为什么学习?怎么去学习?这三件事情没想清楚就谈不上学习,更没有资格去说自己热爱学习。
以我现在的认知,对于上面的三个问题我的答案是:
一、学习是人类为了不断进化演进,实现思想意识的进步和身体机能的进化而采取的的一系列活动的行为习惯的总称。
二、学习的动力来自于人类内在的驱动力,学习不是为了考试不是为了家长更不是为了得到他人的赞赏和尊重,而是为了自身的成长。
三、学习的方法很多,在我看来就是阅读和写作,一个是输入一个是输出,通过阅读进行思考,通过写作提升认识,中间的环节叫做思考。
关于思考我想说的是读活书的核心就是思考,但很多人把书读死了,他们认为记住了就是读懂了,这种人被称为书呆子,不要认为这是个贬义词,事实是我们连做个书呆子都没有资格。更多的人做法是不读书,认为读书没用,我不做书呆子,我做个懒人挺好的。
“懒人—书呆子—思考者—行动者—成功者”我心目中人成长的五个阶段,不同的视野不同的人生,改变,我在路上,你是否愿意和我同行。
最后借用我儿子的一句话来自省,“看书我要看书,讲这个!讲这个!”,背景晚上十二点,年龄两岁半。
这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