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如其分的自爱》| 成为更好的自己,从自我了解、自我接纳开始

阿德勒心理学对我来说已经不算陌生了,《走出孤独》《自卑与超越》《人,做得到任何事》《理解人性》等都是我最近几年陆陆续续读过的书籍,同时就连其他作家、学者解读阿德勒心理学的书籍我也没有错过,所以今天这本书,自然也是我必须要入的书单了。

本书《恰如其分的自爱》,副标题为阿德勒的19堂自我认同课。韩国作者朴艺真2008年将阿德勒心理学引入韩国,2012创办并运营得到国际个体心理学会认证的韩国阿德勒心理协会。

在自序中作者提到她原本是出于经营公司的需要而开始学习阿德勒心理学,但却在学习过程中开始了解自己、接纳自己。到后来即便她需要进行腰椎间盘突出的手术,她也依然坚持在海外的阿德勒专门教育机构进修。

她通过对自己早期记忆的分析,她意识到正是因为母亲轻生的记忆令她的童年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她才逐渐理解自己拼命努力只为证明她的与众不同的原因。

由于对自己的了解、理解,她才慢慢地开始认可和接纳真实的自己。

对于任何经历过“与自己和解的”人来说,这一转变都是非常有意义的。作者用自己的故事,和19个真实案例地分析,来提醒我们,只有勇敢地认可和接纳真实的自己,内心才会感到更加舒适。

全书的核心要点

第一部分 试着了解自己

自我客观化

不论我们是否愿意承认,或是能否意识到这一点,我们都需要说出这句话,真正的选择权一直在我们自己手里。

你选择几点起床、吃不吃早餐、喝咖啡还是白开水、几点出门、乘坐什么交通工具、一天当中都和谁产生了沟通、工作之余的时间是否有合理的规划、晚上是否会熬夜打游戏追剧、会熬到几点钟等等,一切决定都是我们做出的选择。

不同的选择,会造成不同的结果。但如果只考虑眼前这一刻,而不考虑后果,那么你很可能会因为无法接受自己的选择带来的后果而认为那不是自己的选择,或是认定一切选择都是不得已而为之,不是出于自己的本意。

但这样解释并没有任何意义,相反,你还会一直重复着这些让你后悔的决定,且逃避决定带来的后果。

患得患失,常常怕自己做错了决定导致更坏的后果,是因为我们不相信自己有能力创造更好的未来。

而当你真的把时间、精力都用在自我成长和改变上,你就会发现未知并不会给你带来恐惧,因为你清楚自己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也清楚自己的努力不会白费。

因此,我们需要学会客观地审视自己的每一天,入睡前思考一下自己当天经历了哪些事情,对这些经历抱着怎样的观点,以及自己是如何解释和应对这些事件的,有没有进步的空间。

这样的思考,会让你清晰的意识到:自己现在的生活状态都是出于自己的选择,这一点非常重要。

人们只有明确地了解到思考、决定、行动的重要性,才会感受到:自己对经历的解释,以及我们赋予人生的意义,才使我们成了现在的自己。

如果你不去尝试努力打破对未知的恐惧,尝试去探索、且突破自己的能力边界,那么你可能遇到任何未知状况都会下意识向后退一步,然后在心里默默地说“我不行,我没有能力,我做不了”。

可是你明明就有其他的选择啊,只要把绝对的自我否定句式换成“我不确定我行不行,但我可以试试”,你的决策和行动轨迹就已经发生了变化。

当你有打破能力边界的意愿和可能性时,你就不必再害怕自己因为能力不足而失去什么了。

自我接纳

接受挑战,尝试新东西,有可能会出现失误,但是努力、成长的过程中出现失误也是正常的,不必要求自己事事都要做到完美,这样的人不存在,也没必要去追求一个根本完不成的目标。

事实上,失误并不等同于失败,但许多人会因为害怕失败而不敢尝试新鲜事物、不敢换工作、不敢承担更多责任。

我们每个人都会被他人评价,这是逃不开的,但他人的评价会给我们造成多大的影响,却是我们自己决定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当一个人对自己的能力没有信心时,他人的评价就会严重影响到这个人的心理状态,他会急需通过他人对自己的判断来给自己贴标签。

但实际上,你自己如果认同自己的价值观和能力,你就不会把他人对你的评价当作无比重要的事。

不过我们得补充一点,就是在“他人”这个群体中,有对你来说重要的人,也有不太重要的人,分清楚哪些人的评价是你需要在意的,哪些是你可以不那么在意的。

最重要的是,不要把偶尔的失误当作永久性的失败去看待,包括你我在内的所有人,都是会经历多次失误的普通人,不要把完美和超水平发挥当作你必须要做到的事情。

接受自己是个普通人,你的内心就没有那么纠结了。

完美主义者常常会把焦点都放在自己不擅长的事物上,然后用放大镜去看自己的缺点。

是人就会有缺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但能够将优势发挥出来,不也是一种获得成就感、满足感的方式吗?

着眼于自己拥有的,感恩自己已经拥有的一切,同时尽力去作出一些自我突破,这难道还不够达到自我认同的标准吗?

我们的目标当然是要成为更好的自己,但前提是,我们知道自己有擅长的部分,也有需要持续努力、持续探索的部分。

自我认同不需要建立在他人对你认同的基础之上,客观看待自己的能力,接纳真正的自己,同时,保持好奇和求知欲持续努力就好,但不要对自己太苛刻。

一个人的行为模式是怎样形成的

人们对于决策、失败,甚至是责任,所产生的恐惧,都是由于成长环境所致。前文我们说到每个人在与他人建立亲密感之前都有自己独特的人生观、价值观,而这些观念、处事原则、已经对事情的解释风格都出于他们的原生家庭。

如果一个成年人总是很难独立做出思考或者决定,不知如何承担自己本该承担的责任,不是不想,而是意识不到,或者意识到自己需要做什么,但就是不知道该从哪着手。

那么也许在他的成长环境中,父母没有给他足够的耐心和信心去支撑他发展自己的独立人格;或者在他需要为自己负责的时刻,父母因为害怕他做出错误的决定而挡在了他前面;又或者是父母害怕他走了自己的老路,而持续为他做决定、为他的结果承担后果。

这样一来,这个孩子即便在成年后,也无法像个成年人一样为自己的决策和行为负责,他们甚至都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该做什么样的决定,而是被动地等待着身边有个像父母一样的人,可以随时为他做决定、为他负责。

父母如果把偶尔的失败当作一个不可挽回的后果,那么他们就很难放手把孩子人生中的选择权交还给他们自己。

但实际上,我们需要体会不同的过程、不同的结果带给我们的感受,最重要的是需要体会一切真实存在的东西,而不是只接受好结果,不接受坏结果。

真正能够让人成长和顿悟的时刻,往往都是在经历过某些困境、且从中总结出一些新的思考和经验之后才会出现。

没有人能够一直为他人的人生负责,每个人都该承担起属于自己的责任。

试着为自己人生中的每一刻勇敢地做出决定,只有这个决定是你自己做的,你才会更有意识和动力去承担后果。

用乐观的心态去面对此时此刻正在发生的事

阿德勒提出的目的论,使我们了解到:人们会根据眼前想要达成的目的来引导自己的行动,当人们面对挑战时,人们会自然地想到过去的困难,会产生畏难情绪,也会把过去的情绪当作逃避当下问题的借口。

这就是人们逃避困境的行为模式,但是过去经历过的困难,在过去某个阶段没有突破,不代表现在依然不行。

再说,长期维持现状从长远利益来看,对我们并没有任何好处,能力边界和认知边界依然没有被打破,并且在行动和决策方面也没有进步。

因此,我们需要认清过去的事情即便再可怕,也属于过去,任何一个时间节点上遇到的事情,带给我们的感受,都是由很多因素共同构成的,曾经的困境并不全是因为你个人能力所致,所以不必简单归因到自己身上。

没有人是完美的,但也没有人会一直处在低谷状态。

相信自己有进步的空间,有处理一部分问题的能力,当然也会有一部分不足,不过可以通过努力去尽可能接近自己想要达成的目标。

不要被过去某个特定的阶段的遭遇而给自己贴上一个永久性失败的标签。

运动员会因为输掉一场比赛而永远不再上场吗?学生会因为一次考试成绩不好而不再参加考试吗?

人生很长,我们遇到的相对抽象的问题、困境也会不断升级,每次遇到问题时,勇敢面对,用积极的态度去告诉自己, “眼前的困境和挑战,只能说明我这一刻遇到的问题。而只要能够持续成长和进步,且直面困境,那么这个困境就不会给你的人生造成什么打击和伤害。”

尝试就有机会翻盘,所以,请勇敢积极地去应对自己眼前遇到的挑战和困境吧。

了解自己目前的真实状态和能力,有哪些方面是你希望得到提升的,有哪些方面是你希望能够保持下去的优势。

就是客观分析现在的自己与理想中的自己存在哪些差距,然后有计划地去缩短这个差距。

那么具体流程,可以参考心理学家普罗查斯卡和狄克莱门特提出的关于行为转变的5个阶段模式,这里就不详细阐释了。

心理学家普罗查斯卡和狄克莱门特提出的关于行为转变的5个阶段模式

情绪从来都不是莫名其妙的

没有毫无来由的情绪,人只要产生负面情绪,就一定有情绪来源,只是有些情绪来源是人们意识不到的。

正确的做法是能够找到让你产生情绪的原因。比如很多人从小就会被父母拿来和其他孩子对比,导致他们总是认为自己在各个方面都技不如人。

在这个环境下长大的孩子,会常常感到挫败、自卑,要么特别较劲,凡事都想争第一,要么就特别厌学,讨厌被对比,但又没有办法走出这个困境。

人们可能不太能记住从小经历过的让你产生不愉快的琐事,但是这些情绪的叠加,会让你对这种情绪记忆深刻。

所以,刚刚说的这类孩子,在长大后,当他们认为自己的能力受到质疑、或是认为自己被别人拿来对比时,就会产生和儿时同样的情绪,挫败、自卑、无力、愤怒等。

人们往往很难接受自己和他人的负面情绪,因为无法接受负面情绪,所以也常常想要远离那些有负面情绪的人。

但实际上,人有正面情绪和负面情绪都是正常的,因为情绪不是无端产生的。

了解自己的情绪源头,深刻地理解自己,允许自己和他人拥有情绪,我们的主观判断和事实之间的偏差才会缩小。

先感受主观情绪、主观判断中的自己,接下来再调整主观与客观之间的差距,接纳自己的真实经历,用客观的视角来看待自己曾经产生的情绪和感受。

接受自己有情绪,允许自己做个普通人。然后再承认自己的确有些地方需要提升,这样改变就会相对自然一点,内心也会更平静一点,不是为满足他人的愿望,而是自己的需求。

你还可以偶尔给自己挑选一份你认为值得、且实用的礼物,就像在为他人精心挑选礼物一样,在自己身上也花一点小心思,来实现自爱。

第二部分 不必太在意他人的看法

自我期待,才能超越自卑

有人因为受到他人关注而感到烦恼,也有人会因为常常被忽视而感到抑郁,作者认为这两种表现都是因为人们认为“他人评价会直接影响自我存在感”所致。

书中提到“阿德勒认为,人生而不完美,因此每个人都具有逃离自我不足和自卑的普遍需求。”

也就是说,人都有感到自卑的时候,这是正常现象。当人们感受到自己与他人在某些方面存在差距时,会激励我们朝着自己认定的方向努力。

当自卑成了人们生活中的常态,且严重阻碍他们正常生活时,就成了自卑情结,也可以称其为一种精神疾病。

一方面,我们都希望自己能够更加优秀、卓越;另一方面我们也都知道自己在很多方面的确能力不足。

因为我们有想要突破的能力边界,有未曾实现的目标,所以有自卑心理是正常的。

正常的自卑感让我们拥有努力成长、精进的愿望,但过度的自卑可能会使我们放弃真正的努力,而为了获得他人认同而表现出优秀的模样。

二者完全不同,我更想说的是,人无完人,我们需要为了做更好的自己而付出努力,也需要看到我们身上的不足。

因此,每个人都会有自卑感,自卑是一种正常的感受,它能激发我们学习、成长的动力。当你意识到这一点时,你就不会因为觉得自己能力不足而感到困扰。这时你才能相对客观地看待自己的长处和不足,而不是只盯着不足之处。

正确认识自卑感,给自己合理的期待,才能逐渐超越自卑。

建立横向的人际关系

当人们渴望从他人那里获得更高的评价或是获得称赞时,其实他们在追求的都是一种纵向的人际关系。

作者提醒我们,称赞我们的人几乎都是父母、老师、长辈、上级或是我们尊敬的人;同时你称赞的人几乎也都是弟弟、妹妹、子女、下属等。

也就是说,纵向的人际关系中天然地存在着一种不平等的对待方式。似乎总是层级更高的一方才有权利去当面评价或是称赞他人。

而我们真正需要的是一种横向的人际关系。不去用这种评价和褒奖的言论去操控他人,反之,也不会被他人操控。

不做被动的、为获得他人评价和褒奖而去改变的决定,而是意识到自己需要做出改变时,主动做出一些调整。

你可以选择怎样和他人打交道,你也可以选择和什么样的人做朋友,同样,在他人提出某些需求时,你也可以在认真评估之后给出拒绝的回应。

如果因为你的拒绝而导致关系失衡,那么你也无需感到遗憾。

换句话说,每个人都有自己内心坚持的东西,你无需为了追求纵向的人际关系,而一直为他人的坚持负责。

因为这本身就是一种不健康的相处模式。

学会独处

人是一种社会性动物,自然会追求社会感,因此人际关系对我们来说至关重要,但许多人都没有搭建出一个令自己舒服的圈子。

每个人在自己的人际关系里都占据着中心位置,所以我们需要明确自己对于人际关系有怎样的需求和期待。

学会独处,和自己建立起健康的关系之后,你才能真正学会和他人相处,这时你才能拥有健康的人际关系。

所以,作者认为,我们应该尝试增加独处的时间,试着找到那种独处也能感到自在舒服的方式。

你可以从减少刷手机、刷朋友圈开始调整行为习惯,做一些能够让你探索到自己内心世界的事情。

比如冥想、读书,当你拒绝大量繁杂冗余的信息时,你的内心就会渐渐平静下来,你会开始不由自主地思考、回顾自己的某些经历、情绪、感受以及对自己的期待。

这些才是你真正需要花时间、精力去关注的内在自我。

当你越来越习惯独处时,你对自己的了解程度也会越来越深,你与真实的自己独处时才会越来越舒适。

只有当你重视自己真实的内心世界时,你才会愿意在他人面前呈现相对真实的自己,才会坦然地表达真实的自己。

这时候,你才算是真正做好了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的准备。

划清各自的边界

当我们学会了独处后,就需要意识到我们和他人相处时,也需要树立各自的边界。

我们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拥有支配自己时间和精力的权利,同时,也需要为自己的决定负责。

当你把人际关系看得比什么都重要时,你很可能会为了满足自己的存在感,而向身边的人做出各种承诺。

只要他人需要,你就会竭尽全力、甚至不惜耽误自己的正事,去为他人提供帮助。

似乎只有这样,你才能感觉到自己是被需要的,一旦拒绝了他人的请求,你就会认为自己会被他人抛弃或是忽视。

但实际上,合理的拒绝他人,也是我们必须要研究的课题之一。

我们首先得做自己,把自己真正的需求放在首位,优先处理对自己来说重要的事情。

在这之余,我们需要对他人提出的请求作出评估,它会花费你多长时间,以你目前的能力是否能够为对方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或资源。

同时,对对方来说,这个问题是不是他的能力范围内能处理的。

这些问题都非常重要,你需要确保自己不是被利用,对方是真的需要帮助;此外,你也需要意识到,对你来说,哪些事情对你来说是最重要的事。

不是他人的需要不重要,而是我们需要在“做自己”和“满足他人需求”之间找到平衡感,适当的时候也可以果断拒绝他人不合理的请求。

有时,是对方的要求太过了,有时,你可能真的无法提供帮助。这两种情况都需要坦诚地告知对方,这才是对自己人际关系负责的态度,才是构建健康人际关系的方式。

自我成长不是和他人对比

消极的自我评价让人们产生了过度的危机意识,这种过度的危机意识在很大的程度上会影响到自己的人际关系。

他们会在跟他人沟通时产生一决高下的想法,会在讨论某些话题时为了“赢得”对方而争论不休。

他们希望自己在他人面前的表现永远是最好的,这样做让他们保持一定的优越感。

其实每个人都会在某些领域存在一定的优越感,但一味追求优越感和理想自我时,就会伤害到身边的人,当然,最终人们破坏的还是自己的人际关系。

他人和自己一样重要,只是每个人都只关注自己的表现罢了,但这并不能成为忽视他人的正当理由。

适当的优越感来自于我们身上的某些闪光点,但这些优势只需要在适当的时候合理呈现即可,并不是要时时刻刻向他人证明,你有多优秀。

相反,真正的优秀和卓越也不是在和他人的对比中争来的,我们真正要关注的是,自己有没有比前一天进步一点。

和自己的前一天对比,制定一个“每天进步一点点”的小目标,你会发现这个目标对你整体意识和能力的提升都会有非常显著的收效。

第三部分 如何体验到幸福感

真实的人际交往会给人带来快乐

我们需要和他人、和集体打交道,很多人害怕受伤,或害怕因自己不擅长沟通而伤害他人,从而选择大量的时间用来独处。

其实这种做法是在逃避人际交往,同时,这样做也并不会让你体会到真正的快乐。

我们需要具备独立思想和独立人格,但和他人相处时,我们又需要利他心,能够考虑到其他人也是和我们一样的独立的个体,拥有自己的情绪、感受和想法。

带着这样的想法和他人交往,你的心态就会比较容易平和一点。

既不会期待自己超水平发挥,也不会忽视他人的感受和立场。

体会真实的人际关系,会让我们越发从这段相处中感受到快乐,但真实、坦诚对很多人来说,都不容易做到。

正确看待人际关系的做法是,既能享受独处的时刻,也能与他人和谐共处。在自己的圈子中依然有一定的影响力,并且还会因为坚持自己的某些原则被更加尊重。

有勇气在他人面前做真实的自己,但真实的自己所坚持的行为实际上是利己利他的,而不是自私且不可理喻的。

这样与人共处,自己和他人都不会感到不适,那这样的相处就会使人感到幸福。

人们之所以感到人际交往不适,是因为他们在和他人相处时总是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而当人们自身的能力无法快速解决这些问题时,就会尽可能拒绝和人产生交流。

事实上,拥有独处能力,并不意味着全部时间都可以拿来独处。人无法离群索居,这一点,在阿德勒的书中几乎都有提及,他提出“所有烦恼都来源于人际关系”。仔细想来,也确实如此。

学会独处,学会与他人相处,在属于自己的人际关系中,找到一个让自己舒适、又能够适度满足他人需求的共处方式,是一种需要持续练习的能力,一旦我们能够达成这个目标了,那么许多烦恼都将烟消云散了。

“爱是个动词”

在一段亲密关系中,无疑,双方要共同建立起亲密感。原本我们都是以“我”和“你”相称,但在这段关系中,我们要更多地考虑“我们”。

当我们在表达习惯上将主语从我变成我们时,你就会慢慢意识到:我们中的两个人是平等的,是需要彼此关注、相互了解、理解、尊重、信任的。

你想要对方给予你怎样的爱,那么你就需要给予相应的付出,而不是去索取。

付出意味着我们需要承担起“爱”的责任,爱比被爱要难得多,但主动去爱,我们内心收获的也会更多。

只是在付出之前,人们内心最先产生的是恐惧,他们害怕自己的爱得不到反馈,害怕自己的付出打了水漂。

但是从独立的个体发展到两个人共建一段关系,就是需要双方达成合作关系,才有可能实现的。

如果每个人都只是希望从中索取,而不是主动付出,那这段关系就无法给人带来内在的力量,也就不存在共建了。

在遇见伴侣之前,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但这些大多都是独特的成长环境、教育背景和经历所致。

人们会因为儿童时期受到原生家庭的影响,而对自己接触的所有人际关系都无法产生信任感,但每个人的成长环境都是有所差别的。

尽管最初养育者给你的影响很深,没能使你对人际交往产生兴趣,也无法真正和他人建立合作关系,但这一课我们迟早需要补上。

亲密关系就是这样,深刻地体会其中的苦与乐,你会逐渐在这段朝夕相处的关系中感受被爱和力量,同时也学会主动付出爱;你会学会信任、尊重、包容、倾听,你做的一切,对方可能会给你不同的反馈,也可能不会给你反馈,但这就是建立良性亲密关系的过程。

人们会对身边的伴侣保持好奇,关注对方的内心世界,你也将和对方共同探索属于你们自己的相处模式。

渐渐地,你就会发现你赋予生活的意义会变得越来越不同,你对很多事情的解释风格也会有些变化,通常来说会变得 越来越积极,这其实就是体会到幸福感之后才会有的变化。

活在当下

你需要面对过去带给你的伤害,但同时,你也需要真正活在当下,关注眼前的事情,从过去经历的消极的事情中积累经验,重塑自己的认知,且用积极的态度去应对当下和未来发生的事情,为直面一切而积攒勇气。

这样你才能和自己和解。过去的环境只适合用于解释过去的经历,在你成年后真正影响你思维和行为,甚至人生发展方向的,都是你的自主性。哪怕是不作为、不选择、被动,不也是选择的一种吗?也会引导你朝着某个方向走下去。

不要纠结在那些令你持续产生坏情绪的经历里,而是要直视你的全部经历,而带给你坏情绪的经历只是一部分。

不论每个人的成长环境如何,经历了怎样的教育背景,对经历有着怎样特殊的解释,其实最终我们的目光都需要投向眼前及未来。

不要为了与过去较劲,而牺牲掉自己眼前和未来的时间,因为每一刻都很重要,每一刻都值得珍惜。

我们要和自己和解,和原生家庭和解,并意识到自己还有未来要去创造,还要成长为更好的自己,且能够拥有对选择和结果负责的能力,能够拥有拒绝他人和活在当下的勇气。

本文的全部内容都是在围绕着自我了解、自我接纳、自我认同、自我成长、自我关注、自信、自重等,而这些加在一起,就是恰如其分的自爱。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4,588评论 6 496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1,456评论 3 389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60,146评论 0 350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7,387评论 1 288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6,481评论 6 386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0,510评论 1 293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9,522评论 3 414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8,296评论 0 270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4,745评论 1 307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7,039评论 2 330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9,202评论 1 343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4,901评论 5 338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0,538评论 3 322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165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415评论 1 268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7,081评论 2 365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4,085评论 2 352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