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理学引爆培养“好习惯”的链锁反应

成功的人,就是懂得如何把每件该做的事,培养成习惯。但是常常听很多朋友感叹说:“我知道很多道理,但还是过不好这一生。”大家往往认为培养好习惯很难,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拥有强大的意志力才能做到。

其实培养一种新的好习惯并不难。行为心理学认为任何一个习惯都是可以去培养,也可以去调整或修改的。

今天我们就聊聊如何利用心理学,绕过人性的弱点、揭开不自律的迷雾,指明正确的道路,为”软弱的人性”量身定做,打造一套培养新习惯的流程。您只需要复制、粘贴,如法炮制就能收获一个个新的好习惯。

新习惯的培养流程共有七个要点:

一,建立新习惯的“习惯场”或者叫“清空跑道”。

人类的大脑的习性是害怕麻烦和陌生的东东,同时喜欢简单和熟悉的东东。建立“习惯场”就是营造熟悉的氛围,“清空跑道”就是要简化步骤、减少麻烦。

当我们要将一个行为程序培养成习惯时,让那个程序越方便执行越好,营造出一种心甘情愿,满心舒服的状态,这需要我们在培养习惯之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举例说明:我想培养自己练习瑜伽的习惯。我就要首先做以下准备:布置好练习的场所:瑜伽垫,瑜伽砖、镜子、瑜伽教学视频或者音乐;准备好个人用物:瑜伽服装,毛巾、温开水。

这些准备越全面、越细致越好、让新习惯的执行越方便越好。待在这样的环境中,你会觉得跃跃欲试,觉得舒服地沉浸在瑜伽的氛围之中,练习就是水到渠成、呼之欲出的事了。这也就是为什么大家不愿在家练习,而愿意去瑜伽馆练习的原因。

二,设计新习惯的“习惯串联”或者“推动行为”。

“习惯串联”就是我们要把想要培养的新习惯,和某种已经有的老习惯结合或者串联起来。简单的来说,就是把一件已经在做、喜欢做或者已经养成习惯的事情,连上一件你要想要培养的新习惯。用一个老习惯带动另外一个新习惯。从而产生对新习惯的推动力。

举例来说,我喜欢听歌是一个老习惯。现在我想培养自己慢跑运动的新习惯。我就购置了运动耳机并给自己规定:“只有在运动的时候才能听喜欢的歌曲”。

把听歌的习惯和运动的习惯串联起来,这样以老带新,就很容易在听歌的愉悦感中开启了慢跑的新习惯。听歌的爱好也变成培养慢跑的“推动行为”。

 

三,利用“门槛效应”,采用“小步子原理”推动新习惯的开始。

万事开头难,难就难在启动上。我们往往被想象中的困难或压力吓坏了,而迟迟不敢迈出第一步。这种方法的精髓就是用最简单、最容易的行为让新习惯启动。

举例说明:我准备给家里进行断舍离和大扫除。可一想想这么大的工程就气馁了,一直拖延着不想做。下面我就利用“门槛效应”或者“小步子原理”来开启断舍离的工作。

我先选择一项最简单、最容易的一项的工作:清理一个手提包。我选择了把自己正在使用的手提包进行清理,扔掉不必要的东西,清扫里面的灰尘。这很容易做到,做完以后会感觉清爽、轻松,有成就感。然后我又很愉快地找了个大一点的任务继续完成,不给自己太大的压力和太高的期待。就这样慢慢推进工作,最后断舍离结束时,我非常惊讶于我一上午的工作量。这种“小步子原理”让我迅速开启行动,在轻松的心情中反而取得了不错的工作效率呢。

 

四,将想要培养的习惯行为具体化

举例,不要说我想培养多多运动,而是要具体化为:“接下来的一个月内,我要在每周一、三、五下班后,到健身房运动30分钟以上。”这样一个目标其实就是具体化的目标,它包含了时间、数量、地点。我们的大脑容易接受有具体实施计划的事情,仿佛自己跟自己有了一个约定,就会更有动力去做这件事情。

再举例,不要说我要多多阅读,而是要说:“每天傍晚在书房阅读一小时”。不要说我要学英语,而是要说:“我要每天清晨背单词30分钟。”

用时间,数量,地点来设定这个习惯行为,大脑会认为已经扫除了重重障碍,具体细化的设定也让这个习惯变得更加真切,仿佛看到了自己在运动,在阅读,在背单词的样子。大脑会对脑海中看到的事情感觉似乎已经发生,而已经发生的事情大脑会认为理所当然,理所当然的事情大脑就会轻车熟路,习以为常的去做了。

五、过程中需要不断的监测与激励。

新习惯的培养的难点有两条,一是开头难,二是坚持难。上面四条建议可以推动新习惯开个好头。但是如何坚持下去也是一个挑战,我们可以用激励和监测的方法来督促自己。

方法一:“莫忘初衷”。用最初的内心的愿望提醒自己,从而源源不断的输入新的动力。

写下:因为我要          (目标),所以我           (行动)。

举例,因为我要出国念书,所以我要每天练习英文对话半小时。因为我要更有智慧,所以我要每天读书一小时。因为我要像同学那样强壮,所以我要每天健身半小时。

念出自己的初衷,会提醒自己当初是为什么想要改变,召唤出一些能量来对抗在坚持过程中的软弱时刻。

方法二:记录自己新习惯的进度。

我们的努力需要不断的认可和反馈,才能有持续的动力,视觉化的认可是最直接的,它是最能感受到量的变化和成就感。

例如:在白板上记录每周中每天的表现,完成任务是笑脸,没完成任务是苦脸。笑脸和哭脸的比例直接,可以直接呈现我们的努力的成果。

例如:在新习惯的培养计划表中标出小红旗。完成后染成红色,未完成的则是空白无色。

例如:将每天任务清单用乒乓球代替,完成一项就取出放入“完成盒”中,未完成的就待在“代办盒”中。上面这几种方法都是通过视觉化的效果来记录行为进度的方法。


六、让自己的计划有弹性,制定“应急方案”。

在制定计划时我们常常雄心勃勃,此时往往会低估实施的难度、实施中的不确定因素,高估自己的意志力或者自己的体能。一旦过高的计划未完成,我们就会感到挫败,会怀疑新习惯的进展,从而产生自责,内疚,悔恨等等负面情绪。

这些负面情绪并不利于我们培养新习惯,反而会让我们自暴自弃,或者因为情绪低落而放弃整个计划,这也是常常让我们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所以预留弹性空间,提前制定“应急方案”才是更理智,更稳健的做法。

举例说明,虽然我计划每周1、3、5要去健身运动,但偶尔会有各种突发事件打乱计划,那就需要事先跟自己有一个约定,写下应急预案。写下:如果我没有完成(目标),那我就如何应对(行动)。

如果当晚有聚餐和应酬,那我就早起跑步。如果当天要加班,没时间运动,那我就骑单车回家。如果自己身体不适,那我就休息两天。如果自己心情不好,那我就选择舒缓的方式运动。

“应急方案”可以让你在突发状况中不会心乱,保持控制感,减少内疚、自责,不会因为情绪低落而影响计划。可以把“莫忘初衷”的句子和“应急方案”的句子粘贴在一起,经常念一念,然后按计划去做。

七、找朋友一起来挑战新习惯。

一个人走得快,而一群人走得远。我们最好找到有相同愿望的朋友,一起加入新习惯的培养。大家互相激励,互相监督,彼此提醒。一个团体对于新习惯的培养会有很大的帮助。像美国的戒酒协会、减重协会,像我国的运动打卡群、读书写作打卡群等,都是通过团体激励和督促新习惯的养成。这些组织会通过设定一些约束的纪律,来激励大家培养和坚持一个新的好习惯。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搜索加入,体验一下。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新的习惯的养成不能仅靠强大的意志力,说实话,很少有人有这么多的意志力,更多人是是以失败而告终。今天的文章选择在行为心理学的指导下,巧妙的四两拨千斤;避开人性的弱点、利用人性的特点;反而能够更愉快的推进、更舒服的坚持、更有成效地实施一个新习惯的养成。

亲爱的朋友,学过了上面的方法和技巧,现在就来设计你的行为养成计划吧!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