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是小暑,忘了学习了,今天打开百度学习学习:小暑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第十一个节气,夏天的第五个节气,表示季夏时节的正式开始;太阳到达黄经105度时叫小暑节气。暑,表示炎热的意思,小暑为小热,还不十分热。小暑虽不是一年中最炎热的季节,但紧接着就是一年中最热的季节大暑,民间有“小暑大暑,上蒸下煮”之说。
“三伏天”就出现在小暑与大暑之间,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日子。
有关小暑的农谚也有很多:“小暑交大暑,热的无处躲”的说法,但小暑并不是一年中炎热的时间,故农谚又有“小暑不算热,大暑正伏天”的说法。
民间除了有小暑吃藕的习俗。还有吃黄鳝的习俗。如俗语:“小暑黄鳝赛人参”。黄鳝生于水岸泥窟之中,以小暑前后一个月的黄鳝鱼为滋补美味。
有句俗语说“伏天的雨,锅里的米”,意思是说伏汛会对蔬菜和棉花、大豆等旱作物造成损害。
“小暑南风,大暑旱”、“小暑打雷,大暑破圩”之说,意为小暑若是吹南风,则大暑时必定无雨,就是说小暑忌吹南风,否则必有大旱;小暑日如果打雷,必定有大水冲决圩堤,要注意防洪防涝。
在六月的小暑时节里,民间还有“六月六晒龙袍”的习俗。因为这一天,差不多是在小暑的前夕,为一年中气温高,日照时间长,阳关辐射强的日子,所以家家户户多会在这一天“晒伏”,俗称“小暑晒伏”就是把存放在箱柜里的衣服晾到外面接受阳光的暴晒,以去潮,去湿,防霉防蛀。
民间有农谚谓“小暑一声雷,倒转做黄梅”,意思是说,在梅雨过去以后,如果小暑节气出现打雷,则梅雨又会倒转过来,这就是所谓的“倒黄梅”。
小暑容易中暑,外出时一定要做好防暑工作,带好遮阳伞、遮阳帽等工具,多喝水,并尽量避开午后太阳热辣时外出。夏天昼长夜短,晚上睡眠少,建议中午打个盹,补充睡眠。
“冬病夏治”正当时。“冬病夏治”是中医特色疗法之一,“冬病”是指在冬天容易发作或容易加重的疾病,这种疾病往往可以在夏天疾病缓解期进行治疗。中医认为,小暑后阳气上升,大暑时阳气升发到极致,而且此时人体的代谢能力较强,药物的利用率也随之增高。
总之,希望大家在小暑期间注意饮食、养生、锻炼,天天保持心情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