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历3月末,初春,因公至岭南,偷得二日内闲暇,见剽悍品牌特训营三位贤友:娜娜、洛溪、史博。
三人专攻不同,一为亲子领域专家,由育儿体悟育己之道;一为资深媒体人,持如椽大笔道尽公义人心;一为升学语文教育名师,秉拳拳之心育莘莘学子。
吾与三人虽为初见,竟似多年老友,相谈甚欢,谈及亲子关系,亲密关系、新闻伦理、成长路径、学习方法,每每不觉天暝。
三人才思深邃,令吾惊叹,启发吾智,法喜充满。还至宿处,喜不自胜,作感悟十二。
吾不才,今贻笑大方矣!
01 孩子最大的安全感来自父母关系的和谐
对于孩子来说,父母是其世界的强力支柱,如果父母关系不和谐,在孩子眼里,如同两大支柱在对抗、崩离,这会让孩子心理产生强烈的不安。
02 孩子会从父母身上学习如何管理情绪
人的情绪管理和认知协调,是由大脑的前额叶控制,这部分机能大概要在青春期之后才发育完全。所以孩子原本是缺乏处理自身情绪的能力的。孩子情绪失控的时候,如果父母能够保持理解、接纳,协助孩子观察、表达、厘清原因,最后共同探讨解决方法,这样孩子逐渐就学会了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绪。
压制和漠视,都会导致孩子的情绪更加失调。
03 家庭是一个人最真实的修行道场
无论是在亲子关系、夫妻关系、还是与父母的关系的互动中,那些我们抗拒的、排斥的、引起情绪波动的事情,都源自于我们在心中暗藏的那些“不被接纳”和“未被满足”。逃避和抗拒,比如刻意回避某个话题,暴跳如雷的表达,或者一味指责对方,都无助于从根源上解决问题。找到心中的那些“不被接纳”和“未被满足”,开始自我接纳,自我滋养,才是面对和解决之道。
所以陪孩子成长,实则是让自己成长;协调夫妻关系,实则是协调自己的诉求;和父母达成和解,实则是和自己达成和解。
04 孩子的成长需要高质量的陪伴,这需要父母双方共同努力
孩子需要足够关注,才能确认“自己是值得被爱”的,才能有能量探索世界。
在“探索世界”的过程中,父母在安全的范围内去让孩子探索,试错,更有利于在今后的成长中正确面对未知——即不盲目冒进,也不畏缩不前(过于压抑和掌控,容易引起叛逆性冒险和习得性无助),这就要求父母在陪伴的时候,要时刻保持注意力。
这一切,都需要父母双方协同配合,毕竟一个人的精力有限,不可能时刻保持注意力。
05 夫妻之间的每次争吵,也许是双方关系更融洽的契机
低质量的争吵是双方一味的情绪宣泄,目的是“打倒”对方,如此二人必定势同水火。
高质量的争吵是坦诚描述自己的感受,真实表达自己的底线或者未被满足的期望,这会让双方在今后的互动中,更有分寸,更知彼心。
06 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避免被“忽悠”。
获得一个信息后,不要盲目相信,要考虑信息提供者的身份、角度、利益诉求,再判断理由是否充分,数据是否真实。
07 掌握“话语权”的人应该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
对于“话语权”拥有者,比如传统和互联网媒体,究竟公示“真相”重要,还是考虑传播出去造成的结果更重要,这是一个“新闻伦理”中长期存在争议的话题。
揭露真相,还客观于民众,这是基本操守,但是无论是谁掌握的“真相”,其实最多做到无限接近真相,不能保证完全做到客观。而且民众对于信息的辨识未必完全出于客观,可能仅仅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情绪、立场、或者博得关注。更何况无论是再开放的群体,也会出现“集体无意识”——在群体中,很难做到保持独立理性思考并坚持,即便是错误的观点和意志,只要坚持的人够多,群体中的绝大部分人都会被裹挟其中。
民众容易被引导。
最终,我们能确认的是,作为有“发言权”的人来说,只考虑公示你看到和你想到的,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考虑公示出去后的结果。
当然,为了自身的某种利益诉求而刻意选择某种立场来“发声”的情况,不再本次探讨之列。
关于两者之间的均衡点,本次的讨论没有最终得出一个“标尺”,我相信读者的智慧。
08 如果没有很清晰的定位,不必焦虑,做好眼下的每一件事,等风来。
当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谈“定位”的时候,那些对自己的定位不甚明朗的人变得十分焦虑。在听了史博的经历之后我发现,其实踏做好当下的事情,成为一个靠谱的人,机会来了,无论是自身的沉淀还是其他人的帮助意愿,都不会让你错过。
所以,方向不甚清晰的时候,认真做好自己每一件事,等风来,之前的积累将变成帆船上一块块仔细打磨过的木板,一样可以漂洋过海。
09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靠近精英扎堆的地方,提升眼界和认知水平。
眼界和认知水平是拉开人与人之间差距的重要因素。精英扎堆的地方,比如经济发达的城市,比如知名学府,比如优质的社群(剽悍品牌特训营就是这样的社群),对于个人发展而言,其优势不仅仅在于“机会更多”或学到多少知识,而在于身处其中,会不由自主地提高自身的眼界和认知水平。
10 目标不同,学习的方法不同。
如果学习目标很具象化,可以直奔终点,不必从基础开始。比如为了1个月后在女神生日那天可以在宿舍楼下弹唱表白,那就直接从要弹的那个曲子开始练起,不用先学基础指法,再练基础和弦,再弹练习曲,不但效率低,而且这种学习方法对于有此类学习目标的人来说,很难坚持。
如果学习目标是成为领域内的行家,那只能从基本功开始了。比如扎马步,不如搞清基础概念,然后循序渐进。
11 变换应用场景,练习触类旁通的能力。
学习一个新的概念、方法、原则之后,通过情景模拟,将所学放在不同的“场景”中“试运行”,看是否可以解决问题,如不能,需要如何调整策略。如此学习,方能活学活用,触类旁通。
12 和作者对话,把阅读内化。
看书的时候,看完自序,了解主题之后,先思考如果你要和作者探讨这个主题,你会从那几个方面思考,你会问作者哪些问题,然后带着思考和问题去阅读。
或者,当看到书中提到某些问题的时候,先思考并写下你的答案,然后再看作者的解答,对比找差距。
这种阅读方法,如同和作者面对面交流一样,不但会记忆更牢固,而且锻炼了自己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