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早再次重读静静博士的关于课堂学习困境的分析,对虚假学习、浅表性学习有了深刻的认识。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我班级授课的场景不时在眼前闪过,一个个孩子学习时的状况也不停在眼前出现。
为什么进入三年级孩子们在课堂上如此沉默,为什么每一次的学习参加人数只是那少数几人,原来早已存在的虚假学习和浅表性学习,随着年级升高,学习任务加重,在三年级的课堂上一下子暴露出来了。最开始我还认为是因孩子们年龄的增加,太多的在意他人的评价,不善于也不喜欢在公共场合表现自己,学会自己思考。今天读到这章内容找到了问题所在。
现在班级内的大多数孩子看着课堂上乖乖听课,认真书写,及时完成相应各项作业。这些都是爱学习的假象,多数人存在吃老本的现象。一二年级的内容他们多数在学前班就已接触, 课堂上教师的讲解如不能激发他们再次学习的热情,他们的思想就会游离,虽然是人坐在教室里但思绪已经任意驰骋了。加上教师更多关注的是所谓知识传授的系统性,关注自己教案设计是否完美,教学目标是否达成,或者沉浸在个别优秀学生的流畅表达,而忽视了那些默默无言的乖巧的孩子。再加上他们听话的外表,工整的书写,及时认真完成的作业,教师就误认为他们是优等生,只是不善于表达。但随着年级的升高,学习任务量的加大,学习的内容也不是他们已知的。这时,当他们在想投入学习时,因为前期没有养成上课认真倾听,及时发言互动,根据同伴意见进行调整再次学习的习惯,他们明显跟不上学习了。三年级就大量暴露出学习成绩下降,课堂不会倾听,无法清晰表达自己的想法。
学困生已经彻底暴露出来——淼,吕,鹏,聪(知识内容上掌握较慢),常、杜(学习习惯)。
虚假学习的大有人在——琨,齐,凝。
浅表性学习——高,洋,白,曾。
深度学习——陈治伸,王思忆,张清研。这几个孩子能够积极主动的学习,并沉浸其中体验到了乐趣。对各种新鲜事物有极强的好奇心,喜欢阅读。孟鑫宇、肖成博、李鉴桥、肖成博思维敏捷,看问题比较深入,还没有很好的自控能力,总是纠结笔端的书写。
反思我的教学,也存在着以教师为主体的一言堂的现象。经常是自己。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激情澎湃,甚是投入,孩子们却听得云里雾里,不知所云,落实到笔头书写时即使是刚讲完的内容,也会有近1/3的同学不能完成。对照着静静博士的关于《高速而压缩化的课堂教学引起普遍性的学习困难》进行查找,我的课堂存在以下问题:
1.以知识讲授为主,很少考虑学生的学习需要,把孩子当成了学习的容器。(要关注孩子原有的知识水平,从他们熟悉的内容进行导入)
2.要求过严,孩子们在课堂上缺乏安全感,不敢真实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学生在课堂上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很难以放松的姿态,进行全身心的学习。(要让课堂处于一种安全、润泽的氛围,让学生远离紧张和焦虑的心态,教师要放下身段,多与孩子进行交流沟通,以鼓励赞扬为主,对待学生出现的错误要以宽容之心包容)
3.有时课堂教学内容过于繁杂,孩子们没有充分的时间进行认真的思考,更谈不上真正的互动交流,就又到下一个知识点的教学。(以“少即是多”为原则进行教学,教学目标要清晰明了。围绕着大问题进行设计,给孩子充分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让他们学会在交流中倾听,在辩论中学会接受彼此不同的观点。在互助合作中慢慢培养孩子们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批判性的思维)
4.在班级授课中制定相应的“三单”——预习单,学习单,作业单。这样就让孩子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清晰的目标,在完成“三单”过程中进行任务驱动化的学习,并把学习的过程和成果以学习单的形式进行记录,教师也可以通过三单的反馈了解每个孩子在学习时的思维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