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选择读《存在与虚无》?
为什么会有常常听到那么多的声音“唉”、“没意思”、“无意义”……?
究竟是内心的耗竭太大,还是修为不够,知之甚少,无知蒙蔽了双眼?
正是如此,所以捧起这本萨特的《存在与虚无》就想深入探究一番,虚无背后还剩什么?
如果说世间有两种有趣的谈话:我觉得一定是“爱情”和“哲学”。爱情的轰轰烈烈,山盟海誓,双向奔赴,誓死不渝,在任何年代,任何时空依然让人唏嘘感慨,内心起伏跌宕,辗转反侧。
而哲学的魅力从来不是非要争个你输我赢,打得落花流水,光有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聚在一起思辨,探究,热烈研讨,本身就是人生一大幸事,恰在过程中慢慢有了人之最大客体:自己的浮现,不甚美哉。
《存在与虚无》
导言 对存在的探索
一、现象的观念
我们对存在物的还原,是为了显象。这样的根本目的就是消除二元论。什么是二元论的核心呢?
“可知”,在你知&我知当中,就是本质了吗?依然只是显象。
“不可知”它与现象是断裂的,存在一种认知的分裂。
存在物的外表常常会掩盖一层表皮,因为它是我们要考察的内部,我们可以假定它,感知它,但无法到达它。我们可以get现象,个体,群体,因为这些都只是“部分”,但背后的巨大冰山是我们永远无法认知的“整体”。
显象让人们所面临的最大困难就是存在的现象,而不会淹没在现象的存在的本质中:你的原型活性,你的原型表达,表达的张力,如果削弱了这种凝视,就没有你自己,这个本质会被盗用,就变成专制,压迫和奴役。
现象是什么?现象是它自身揭示,是它自身的绝对的表达。
显象是什么?
活动就是一切,显象并不会掩盖本质,它揭示本质,它就是本质。本质本身就是一种直观,一种本质直观(胡塞尔)。
存在物不可能还原为显露的有限系列,任何的显露都是一个易变的主体关系中。
在现象理论中,现象的客观性取代了事物的实在性,通过无限性设定客观性。
设定面前,保持警觉,保持客体。
关于显现的本质:不再与任何“存在”对立的“显现”自然就产生——显现的存在问题。此处正是我们探究存在与虚无的出发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