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端午节,确实没有什么深刻的记忆,反倒是粽子让我有些回味在脑中。小时候,这个时节正是麦收夏播的时候,村里人是不太在意过这个节日。对于屈原这个爱国诗人记忆还是从上学开始的。至于他为什么投江自尽,为什么写那么难背的《离骚》,我小时候就单纯有一种仇恨在心头,你跳河就跳河吧,写《离骚》就写吧,为什么还让我们来背诵,更让我痛苦的是,自己学习很笨,经常背不过。所以到下午放学被老师留班不回家。除了泪水和孤独,我在端午节最初的时光里便没有留下更深的印象了。回到家别说是各种口味的粽子,连剩饭和冷馒头能吃到嘴里,也已经非常不错了。
粽子的味道,多半沉浸在端午节里,比如偷家里的钱买几个粽子,跑到瘦瘪的村外,孤寂的田地,干枯的渠,相伴形影不离的黄狗,抬头望着你嘴里的粽子,顺带摇着很有幅度的尾巴。吃完之后,将包装的叶往天空一扔,在风中吹起,大黄狗的眼睛随着摆动,一扑而上,咬住叶子用前爪压住,开始吃我剩下的粽子。瞬间夜色朦胧,村庄的灯火渐次亮之,不远处,传来母亲叫我回家吃晚饭的声音。
至于真正品味粽子的口味,在我上高中时期,记得那年夏天非常热,不知为何太阳直射在大地上,动一下就感觉浑身是汗,上课声一响,更让人苦不堪言,不是畏惧于上课,只是高中生职中生在一个教室上课,七八十人,进入座位必须横着进,坐在位置上由于特别拥挤,加上有些同学不洗澡,爱脱鞋,让整个教室弥漫着五味杂陈的臭味。直到有人拿出粽子,才让这个教室有一丝正常的感觉。关系好,可以近水楼台先吃到粽子。但一口入肚。很黏糊,口味说不上来的感觉。但吃得太快和猪八戒吃人参果一样,囫囵吞枣,品不出味来。如今虽已忘记粽子的味道。但当时那幸福的满足感是如今吃什么也感觉不到。
那一年大学毕业后的端午节,不愿意受父母的安排,想出去闯荡一番,就来到开封的兰考县工作,租住在一间简陋的单间小屋,虽脱离了大学集体宿舍,房间也狭窄低矮,但异常的温馨,在一个月光周末的夜晚,从楼下的窗外传来买粽子的声音和香味。让我瞬间有了一些内心的怀旧之情,下楼买了几颗粽子,就算第一个工资还未发,也要饱尝一口粽子。由于吃的多引起肠胃不适,但我也不后悔,这也算是岁月的味道,贪吃的代价啊。好几次想联系兰考县的何兄,在多少年后的今日,叙一叙旧情,再寻一下当年卖粽子的小贩,只是今未成行,只能用纸和笔,在文章中徘徊一下过去的岁月。甚至为了节省字数也是急促几句写过很多故事,也算完成曾经重温过的足迹。
几经漂泊之后在武屯落了脚,碰到一周几次的集会,尤其在这五年的时光,每一年的端午节,总会碰到卖粽子,小贩依稀是那样的熟悉,那样的亲切,买下粽子之后走在这样一个装饰一番的古镇街道。吃一口粽子回忆一下往事,穿越古镇曾经的沧桑,寻觅曾经的渊源,为何这武屯街道有这样的名字,名字的背后有多少不为人知的文化?随后离开这个镇政府也没时间寻找那个卖粽子的小贩,也无心寻觅武屯街道背后的文化。
从这时起,吃惯了粽子反而对肉类食品不再那么感兴趣。就算到了过年过节,家里摆上大鱼大肉,肉包的饺子。我也是习惯了一碗放满红薯块的稀饭,夹上辣子的馒头,一盘炒的酸辣土豆丝,就算是我最好的晚餐了。这几年的素食更多是粽子改变了我的口味。也让我对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有些质疑,粽子本是南方人的口味,为何我一个北方人如此着迷呢?所以季节的轮换,每年的端午节,对于粽子的追恋永远不变。不忘初心,只是味道背叛我的根基,吃到如今可以随时地买到粽子,反而让我对于粽子减少几分依赖感。那些清苦的岁月尽管吃饱粽子和天天吃肉一样那遥不可及。但我并没有刻意去抒写伤感,这种清苦,或许在童年的成长是一种黎明,已蜕变成为一种温馨,一种不舍,久久不能释怀。因为时光没有回放,全然在岁月里延伸,回回首,还有什么比物以稀为贵为代表的粽子更让我如此放肆,又如此淡定和雅兴呢?
岁月流逝,当所有的陪伴你的黄狗、高中的教室、同学和那个粽子叶已远去的时候,唯有如今不在迷人的粽香,在空气淡淡的飘起,让往事有所却历历在目。无论在童年的村外,拥挤的高中教室,还是简陋的兰考小屋,以及来不及品味古镇武屯苍老街道,里曾经的繁华。还是如今栖息在心不在此的高陵学校,都已成为岁月里的一个个痕迹,而粽子的味道,总是让我单一的回味。一路走来,村外已是现代化农村大院,高中的教室也被拆迁盖新教学楼,兰考县已不存在的那间小屋,武屯政府也是物是人非。
手里的粽子,也不知今生吃第几个,岁月的味道已被稀释很多,日子极像被包裹的粽叶,那一层层浓缩的往事,不时溢出一缕温馨,一抹抹淡淡粽子的清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