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的年味,是刻在记忆里的幸福,是最纯真最温暖的色彩。
儿时的年味,是从无到有的喜悦,是温饱线上对生命最本真的追求。是困苦憋闷的平常日子,期望着,以过年的形式,隆重热闹地庆祝节日,给生活一种别样的出口。是一种希望,一种向往,一种生活吸引力。暗淡无奇的日子,因为有了过年这个年味,生活富有色彩,充满了勃勃生机,有了继续奋斗的动力。相信一年会比一年好。这就是过年的魅力,年味最醇厚之所在。
八十年代,原生态的农村,一穷二白,家徒四壁,挣扎在温饱线上。一颗糖都可以幸福几个月。像白纸一样的童年,在时光机的穿梭里,幻化出七色彩虹,熠熠生辉。而那儿时的年味,是整个生活画板上的浓墨重彩,最振奋人心的快乐时光。
平时的日子,寡淡无味。看不见肉,吃不到糖,穿不到新衣服,啥都没有,就是穷欢乐。干活、玩泥人、在田野里撒欢。过年就不一样了。所有平时没有的东西,过年都会出其不意的出现。 一年的活计,都是按年计算的。一年的辛苦,就为了过年过出个样子来。
儿时的我们,365天,天天盼的就是快点过年,可以打打牙祭,可以做客,可以领压岁钱,可以拥有很多很多普通日子不曾有的东西。过年,在儿童的眼里,犹如盛世节日,热闹隆重。过年的意义,不但带给我们灵魂的震撼,还带给我们全新的感受。
过年,很多事情都是早早准备的。如至少提前半年养鸡鸭鹅,是否留一头猪过年用。做萝卜糕的萝卜是否有种好,年糕的糖是否有备好,青菜是否都长得好,是否能支撑过年的消耗。这些都会在平时的日子里计算、准备、实施、节俭出来。如果一年的劳作连准备都谈不上,那就意味着今年的艰难没有过去,这一年的奋斗是令人沮丧的,那年味也会是黯淡失色,食之无味的。
真正的年味,从腊八节开始。
腊八腊八,八宝粥巴,香喷喷,滑溜溜,特可口,馋死小猫们。那一颗颗花生,一粒粒豆子,都是我们劳作一年的珍宝。我们每次看妈妈下锅,就干巴巴地等着。一年一次的腊八粥,熬得稀稠稀稠的,那浓浓的香香的粥香,香飘十里,令人垂涎欲滴。
迎接小年
腊八一过,小年很快也到了。家家户户都要全屋打扫,以祭灶神。这是最考验我们小朋友的事情。妈妈要求我们必须帮忙大扫除。桌椅板凳、锅碗瓢盆等等,都要拉去井边河边洗洗涮涮,一趟趟一次次的来回,累得够呛。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再苦再累也要咬牙挺住。赶在二十三祭灶神前一天打扫完毕,重整排好,简一的家,焕然一新,亮堂许多,我们不禁喜笑颜开。祭灶神的时候,妈妈非常虔诚,摆上糖果等供品,祈祷明年五谷丰登,福星高照。
备年货
村里习俗,整个过年是村民们休养生息的重要时节,过年不干活不营业。大家都会在年前备好年货。其实农村都是自给自足,过年也就买一些年画春联鞭炮等新年物品。孩子们一年做一次新衣服,妈妈会去集市剪布回来请村里的裁缝师做,鞋子也会买新的。我们过年收到这样的礼物,都会非常珍惜,平时的日子都不会拿出来穿,非常宝贝。宁愿光脚,也要保护好鞋子。在我们的童年里,人是不宝贵的,好不容易获得的物品才是我们要去保护的生活重点。
做年糕、备点心
农历二十七,家家户户开始做年糕,备点心。潮汕的点心还是很有特色的。一年苦俭努力,为的就是新年富足。好在自种自收,爸爸妈妈还是能根据食材做出很多糕点。菜头粿,煎炸后香得不得了,做起来就很累人。每次妈妈都要求我们下田拔萝卜,白萝卜粗粗壮壮的,比我们的小胳膊还粗,我们有时候拔着拔着,就摔了个四脚朝天。拔回来,我们还要打水洗干净,削皮,再用筛刀筛成一条条的,再拿菜刀拼命地剁啊剁,把一堆菜头剁成泥。等妈妈去把泡好的米打成米浆,回来跟菜头泥搅拌混合,蒸足几个小时,非常费工夫。还有甜糯年糕、粿条、乌壳粿、糯米粿、咸水粿,就这些糕点,吃足一整个新年,整整一个月。
加上炸苏角、花生糖,制作云片糕、姜糖。天天忙得昏天黑地,比农忙收稻谷还要忙。累得头点床就睡着了。不一样的是,这些都是食物哦,香喷喷的食物哦,简直没有比这更开心的了。我们总会借口很认真地包粿很认真地做副手,趁妈妈不注意的时候,就赶快塞一口,犒劳犒劳一下自己直流口水的嘴巴。
烫鸡卤鹅
村头到村尾,家家户户的房子成一字型排开,门口都是开阔的平地。干活节奏都是同时的。大家一字排开,宰鸭杀鹅烫鸡。我们小朋友帮忙抓紧,方便爸爸妈妈好下手。一会还要拔毛,劳作到清洗地板,往往累得直不起腰。但是大家好像打了鸡血一样,干劲十足。那场面挺震撼的,一盆盆鸡鸭一桶桶血水一圈圈人群,大人的吆喝声,儿童的尖叫声,牲畜的惊恐声,人声鼎沸,热闹无比。小朋友们也争先恐后在大人伙伴面前显示自己也是一名干活能手。
我也是农活一把手哦,做饭、家务、喂鸡鸭鹅,下田种青菜,都是日常必备。烫鸡养猪也要学。
我们这边拔毛,爸爸那边提前起炉,架大锅,烧柴火,放入八角、茴香、桂皮、酱油等卤料,再把清理干净的鸭、鹅整只放入大盆锅,慢慢卤,慢慢浇酱,直至整只鸭鹅金黄金黄的,香飘四里。烧柴火的我们,闻着都醉了,眼睛发绿光,恨不得扑上去扯一只翅膀下来啃。可惜爸爸妈妈不给,一定要等新年拜过天公天神,年三十晚才可以吃。
年画春联
房子一般没钱装修,特别碍眼的地方,妈妈会买一些年画张贴上去,既盖住瑕疵,又增添过年气氛。春联一般让村里的教书先生写,都是免费的。过年那天,爸爸会熬浆糊贴春联。家里家外马上喜气洋洋,喜庆无比。
除夕
准备了一年,辛苦了一年,终于过大年了。终于能吃上一口饱的,一口香的,真是太期待了,那种欢欣雀跃的心,砰砰地响,真是迫不及待啊!
清晨,村里就开始热闹,大人们在叫卖物品“卖猪肉咯!”“卤鸭诶!”“豆干喂!”......我们一听见这类似古代打更的声音,都会快快打开门走到开阔空地,与伙伴们一起嬉闹,往人堆里凑热闹。
一会还要跟妈妈去老爷庙拜拜,主要是期待那里的鞭炮,短短的一节鞭炮,我们都希望能有一些不爆响的,好等我们去捡来响一响炮。
中午两点,家家户户就开始准备除夕夜大餐,这是一年中的重头戏。白切鸡摆成一整只的形状,鸡头鸡尾鸡翼鸡脚一定要完整摆到初七才可以吃。寓意有头有尾顺顺利利。卤鸭卤鹅齐上桌,果蔬类、粿品,甜品,满满一桌。我们除了流口水就是赞叹,说过祝福语,就齐齐开动,放开肚皮大吃,只撑得肚子圆滚滚的。
饭后,我们都争着洗澡,好赶快换上新衣裳,在小朋友面前显摆显摆。还可以跟伙伴玩游戏,捉迷藏,分享小零食......爸爸妈妈还会给压岁钱哦,虽然只有几毛钱,我们却非常珍视,舍不得花,夹在书里,陪着我们长大。
正月十五打锣鼓
元宵节是整个年的高潮。初三一过,村里就开始练习潮州大锣鼓,锣鼓喧天,热闹非凡。
十五那天,供品成列,挤满祠堂。擂鼓震天,锣镲铿锵,唢呐悠扬,整个村都沸腾起来。我们都去抬标旗挑花篮,在浓烟滚滚的鞭炮声里穿梭,兴奋、激动、畅快......
村里热热闹闹,其乐融融,令人向往。儿时的我们,认为世界就是这样的,一村人一群人,一起生活,互相串门,互赠,互帮,互助,谁有事,吆喝一声,邻居就过来帮你了。大家守望相助,成为地球上的一家人。
现在想来,儿时的年味为什么那么浓,浓得化不开,成为心底里最柔软的所在?细细思来,因为那是儿时从一无所知到慧识双修的成长岁月里,有跟家人甚至乡亲们,在一无所有的年代里一起生活一起奋斗,将困苦的日子活出模样来的激动。在困苦艰难的日子里,全村人以过年节日的仪式感、庄重感打进人的心灵,教会我们认识世界,懂得认真去对待一件事所必须付出的努力以及所呈现出来的幸福模样。从而打开了儿时的我们追梦的翅膀,追求那纯真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