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社会人们的social方式正在由以前普通的电影局、KTV局、麻将局逐渐发展到吃的上面来,时兴的比如火锅局,夏天专属的小龙虾局,烧烤局,女生闺蜜之间的奶茶局...
而我,实名号召发起碳水化合物局。
相信减过肥的肥友们都知道,碳水化合物大致来源于糖类、谷物类、水果和根茎蔬菜类。常见的有米饭、面条、面包、包子、西瓜、香蕉、番薯等等。说白了就是平时比较常见的主食类食物,所以和我一样爱吃这些的就是主食控人群。
现在的形势是,火锅以强烈的普适性特点渗透进家家户户,打破了大家饮食结构差异的壁垒。号称没有什么事是火锅不能解决的,实在不行那就两顿。但是对我这样的主食控来说,主食,特别是各种不同的烹调方法——煎炸烹炒煮出来的主食,才是我“意气尽”时得以“聊生”的最佳选择。
我爱吃主食到什么地步呢?
我去台湾交换那一年,有次晚上参加完一个白昼夜行的主题活动,快凌晨了特别饿,和朋友在台大对面的小吃街逛,转角碰见了一家火锅店叫马辣。朋友想吃,但我对火锅一直不太感冒,因为大家去吃火锅目标都很明确,要么涮肉,要么吃丸子,要么吃海鲜。但因为我们在台湾早就听说这家火锅店蛮有名气,也有很多台湾同学推荐过,所以没怎么商议就进去了。
进去找到位置后朋友两眼放光地去了海鲜区,因为他们家的海鲜好像是特别新鲜,作为当时在山上上学的半「山顶洞人」,我们的确很久没吃过海鲜了。那时的我其实还没意识到我是个主食控,就单凭直觉找自己最想吃的东西,在各种菜品中间转了一圈后,最后我到了火锅店为部分食客特设的一个区域——摆放着两个桶,一个保温桶里是热腾腾的米饭,另一个是浓郁的卤肉汤汁。我当时就迈不动腿了,心想:「就是它了!」
于是拿店里特供的小碗打了一碗饭,浇上卤肉汤头,其他什么都没拿,心满意足地回来坐在一口热气腾腾的鸳鸯锅前,特别专心地、一口一口地吃卤肉饭,边吃边向我朋友夸赞:「这个卤肉饭很好吃!比胡须张有过之无不及!」我朋友正好在从锅里夹她已经熟了的蟹爪,瞥了我一眼,她说:你是我见过的第一个在火锅店里光吃饭还吃的这么开心的人。
后来不知道因为我当天实在是太饿还是卤肉饭太好吃,我又去添了一碗,还是把脸埋在升腾起的热气里吃完了。朋友则是一脸恨铁不成钢的表情边摇头边捞她的猪里脊。
回来后也再聚餐过多次,无论是吃海底捞还是自助餐,我发现普通人正常的顺序应该是先拿肉、丸子、海鲜,再是水果、饮料、甜点,最后是主食。而我,主食控属性的人,拿回来的永远是灌汤包、炒米线、腊味炒饭等等一份就饱,两份有点撑,三份得腆着肚子出门的性价比奇高选手。偶尔也会拿着水果和蔬菜调剂一下口味。
下面就来说说我最爱的几种主食:
米饭。
米饭是我们平常每天都会吃的,也许正因为平常,当你减肥需要控制食物摄入,每餐只能吃一拳头大小的米饭,日子久了你只要闻着饭香,就会无端产生“就算这次我输,生存只可得一次。”这样的感情来。
要我说,米饭最像身边很多年的朋友,表面看起来平时也就那样,但是只有他知道你什么时候是真的痛苦,什么时候是假的欢愉,你的心思曾经放在哪儿,如今又去到了谁的身上。只有米饭知道。
米饭的可塑性也极强,蛋包饭、菜饭、竹筒饭、油焖饭、各种炒饭、盖浇饭、当然卤肉饭,鳗鱼饭也很不错。
我个人最爱的还是用乡下的大铁锅烹制出来的白米饭,锅底下柴火噼里啪啦地燃烧着,锅盖是经年累月被食物热气熏烤过的木板。那种锅出来的米饭,饭香四溢,盛在乡下人家特制的那种木碗里,像正午的太阳晒在稻穗上,把稻谷皮晒的又脆又薄,饱满的米粒直接从稻田里蹦到嘴里。我平常只有在奶奶家才能吃到他们自己种的大锅饭,很久没回去,唇齿间的味道已经慢慢消散了。
然后就是各种面粉、麦粉做成的面点。
江南素来以精致的面点出名。什么蟹黄汤包、月亮饼、猫耳朵、酒酿圆子、水晶虾饺、芋圆仙草...他们对我的诱惑力除了在于揉成的面团本身软糯适中的口感,面点师傅还会把他们制作得极为精致,精致到虾饺上每个褶子都有自己的味道。如果是需要刀工技术,我更乐意看到他们出现在被蒸得圆润松软的面皮上而不是一根天花乱坠的胡萝卜。在这方面,我是完全的实用主义者,食物无论是被精雕细琢还是倾注创意,它们得到尊重的最好方式就是能被食客好好品尝。
惊艳的江南面点难寻,但是好吃的西式面点真的不少。小时候的我非常迷恋刚走进面包店时那种一下子扑面而来的烘烤面包味道,曾经的记忆里认为幸福的味道就是那家面包店的味道,幸福的颜色就是面包呈现出来的亮金黄色。
我想没有人能拒绝一口咬下去空气被牙齿从面包的空隙内慢慢挤出,乳酪恰到好处地包覆在牙齿侵略过的缺口,舌尖混合了鲜奶油质地的麸皮和藏起来的酸甜果酱还有抹茶慕斯的感觉,正如没有人能拒绝锯齿状的咬面只要再咬上一口,就能再多一层肉桂粉淋面层次的口感。
这是一个主食控的自白,我们要向全世界宣告:
缺少碳水化合物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