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余华小说《活着》出版,可曾想,短短二十几年,一位中国老农民的悲惨往事早已蜚声国际,书成了畅销小说,先后被翻译成40多国文字出版,世界主要媒体趋之若鹜,均曾大篇幅浓墨重彩的评论,它似乎带着一种无法阻挡的东方魔力。
有人说,《活着》的畅销正是因为活着的不易。
我们这代人,读《活着》,为了怀念,也为了祭奠,那如今看似荒诞离奇的往事,却真实的出现在历史的天空之上,经过一个小人物的串联,描绘得那般刻骨、那般沉重。故事主线发生在国民党统治末期和解放初期,深刻的历史变革在主人公福贵身上烙下的深深印痕,从一个落魄地主到佃户再到农民,从衣食无忧到一贫如洗,主人公用自己的惨痛经历验证了富不过三代的预言,当所有的不幸交织在一起,当生活压力突破底线,在生死之间挣扎的那个家庭,依然鲜活动人,而揪着我们内心的,始终是那突然离去的生命,在细腻的故事滋养下,显得那般脆弱且不堪一击,当一个个面容定格的瞬间,我们不禁感慨,不禁思考,活着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活着,就是一段无可奈何的旅程。
在那个年代,福贵可以说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他的生命旅程中,也曾是过着好日子的,吃喝嫖赌的糜烂,高高在上的气派,都曾经拥有过,直到家财散尽,生活轨迹发生了改变,当他体会到家的重要性之后,家人却一一离开了;他过了大半生的苦日子,大多数时间仅仅是为了活下去,为了给自己的人生画一个句号,他孤零零的来到这世间,最后又回归孤零零的生活,当他连最后一丝抗争的力气都用尽,却发现怎么也圆不了一个内心家的梦想。
活着,就是一次面对宿命的交代。
福贵是可悲的,陪着他、守护他的人,父母、妻子、儿女,甚至唯一的女婿,都丢掉了性命,在他身边的人,似乎冥冥之中早已有了注定,只能陪他走完固定的一程。富贵也是幸运的,他败尽了家财,却收获了新生;他一无是处,却娶了一个忠贞的女人;他被匆忙赶上战场,却奇迹的活了下来;他伤病缠身,却熬过了岁月的沧桑,在看似的不经意间,千丝万缕联系巧合的勾结在一起,组成了主人公完整的宿命,虽然草草收场,却是对人生最好的交代。
活着,就是一场自我醒悟的经历。
余华笔下的福贵,活得并不盲目,在一人一牛的结局中,我们领略了一个完整的人物内心,那是一份苦难带来的厚重,而这也铸就了那代人豁达的品质,虽然生活给了他最沉重的打击,却还予了最美好的馈赠,那就是乐观的内心,感悟的慈悲,这份馈赠尽管来的那么不容易,但从生命的煎熬和痛苦的觉悟中走来,虽然无可奈何,却又同样品味得那般真实,很容易产生感同身受的错觉,当经历化成岁月的尘埃,轻轻的抚平了主人公内心的伤痕,活在这世间的,是一位看似疯癫的老人,他尽管那般佝偻,那般孱弱无助,却在用活着书写最美的刚强,留下一串丰满生动的故事。
他的故事最迷人,他的故事也最伤人,他的故事更能感化人。记住活着,记住生命中给予我们一切的狂风暴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