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以人生最高目标作为第一原则
1.1.1人在面临选择时,通常会采用“满意原则”而不是“最优原则”。满意原则,就是人会从自己最熟悉的待选项开始逐一进行考察,考察到满足内心标准的选项就会采纳,而并不是选出其中最好的。因此,一个人所采纳的标准在很大的程度上影响了选择的优劣,所以我们内心的标准要比较高。
1.1.2一个成熟的人,他的标准来自他的内心,而大多数人,却易受环境所左右。
1.1.3作者从“目标”“眼界”“信念”这三个维度,定义了四个人生格局——零度格局:盲众(“看不见”);一度格局:逐利者(“看自己”);二度格局:理念人(“看天地”);三度格局:至善之人(“看众生”)。
第二部分 逃离隐含假设的牢笼 发现人生中的更多可能选项
2.1当理想目标与当前处境相反或者相差悬殊,构成严重冲突,导致了糟糕的内心状态时我们怎么做选择?
2.1.1当我们陷于某个人生困局时,困住我们的不仅有外界的客观现实,还有“隐含假设”(我们过去的经历、习惯和思维惯性),它会限制我们思考的角度和范围。让我们在很少的“可见选项”中去做决定,而意识不到更多的“可能选项”。
2.1.2正确的做法:1.找出潜意识中的隐含假设; 2.识别隐含假设中的不合理性,进行校正; 3.形成新的更灵活的思维框架,在此基础上思考出“可能选项”并进行尝试。
2.1.3四个典型的有关人生选择的隐含假设:
1)“赛道假设”——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等;
2)“低关联假设”——人生的种种经历之间相互独立,不存在什么关联,但其实人生是一个连点成线的过程,有些经历也许一开始看不到它的意义所在,但也许若干年后便会发挥其特有的作用。
3)心理学中的“僵固型心智”。暗自认同这种假设的人会用一种固定的眼光看待自己的能力,其中很多人会认为自己的天赋不够,或者智商平平,于是在遇到一些挫折时就自怨自艾,失去了继续努力的勇气。与之相对的是“成长型心智”,拥有这种心智的人认为智力和才能是可以通过努力不断增长的,因而并不惧怕短期的失败,反而会愈挫愈勇,这样的人往往能获得更高的成就。
4)“零和博弈”——在人与人的竞争中,更倾向于从别人那里争夺利益,而很少去构想双赢的方案。
2.1.4应用新的思维框架,探寻新的可能
1)“目标悬置”框架:人们大多同时有多个不同的人生目标想实现,但又不知道怎么处理多个目标之间的关系,因此感到无所适从和焦虑。目标悬置类似于对部分目标在一定期间内设置“暂停键”,先暂停某个目标,待其他目标完成后再重新启动暂停的目标,其意义在于可以降低我们面对多重人生目标时带来的压力和焦虑,同时不至于让我们放弃目标。
2)“能力嫁接”框架:我们的知识体系一般都有明确的分类,比如数学学、计算机学、美术学、艺术等,人们一般都用一个知识体系内的技巧、知识,来解决这个知识体系内的问题,但作者认为我们可以用这个知识体系内的知识和技巧,解决另一个知识体系内的问题。
3)“特性改造”框架:有些观点在我们脑海中根深蒂固,比如严格的将工作时间和休息时间区分开、固执的认为工作就是苦恼的,休闲才是享受的、非黑即白的是非观、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选择观等,作者的意思是我们可以尝试打破这些固有观点,比如第三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