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谓的努力,不过是低品质的勤奋

“他的执行力真强,分配的工作会立即投入”

“他口才真好,和客户沟通顺畅流利”

“感觉他好像永远不会累,就是一个工作狂”

......

一直以来,不管是“执行力、沟通表达能力还是工作时的投入感”,这些显性的特征都是我们判断一个人能力是否强的标准。

是啊,谁会拒绝一位执行力很强的员工呢?

可是,大量的事实却让我们发现,这些显性的工作能力,很多时候并不能够直接决定工作结果的好坏:

执行力很强,并不意味着我们能够更高效的完成工作;

口才很好,并不意味着客户会购买我们的产品

投入工作的时间很久,并不意味着方案的结果更好

......

于是,我们陷入了低品质的勤奋......

之所以发生这些情况,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我们常常忽视了“识别问题”的重要性。

识别问题

下个月公司要开展一个线上的社群陪训课程,领导让你做一个完整的陪训课程方案,用于三天后开会的时候展示。

你会怎么做?

嗯,既然是ppt展示,于是很多人在接到任务后,赶紧从网上寻找有关社群运营的ppt模版,

“要做的精美一点,不然领导肯定不满意”——这是大部分的想法。

ppt模版下载好之后,你又在想:“既然是社群运营,那么我要梳理一下整个运营的流程”,于是你开始思考流程:“软文发布——用户报名——组建社群——开展课程,等等......”

于是你立即用思维导图工具设计好了整个流程,并附在ppt上。每一个细节、每一个时间节点你都很好的做了标注。

花了2天时间,你马不停蹄的做好了整个ppt方案。于是开始模拟开会展示的表达。

开会那天,你流利的展示了整个社群运营的方案,精美的ppt和逻辑顺畅的表达甚至赢得了同事的赞美。

这时领导问了你这样一个问题:“你有没有思考过用户为什么要来参加我们的陪训课程?”

“额......这个......好像还没有......”

......

在上面的故事中,你所做的每一步都是对的,甚至做的很好。

但不得不承认,你所付出的精力,几乎全部集中在了对“边缘思考区间”的思考,关于“核心思考区间”,几乎没有涉及。

采铜曾在《精进》中提出:我们做任何一件事情,都存在“核心思考区间”和“边缘思考区间”:

“核心思考区间”,是决定一件事情是否成立的关键因素,它的存在,直接决定了我们后续的执行是否有存在的必要。

而“边缘思考区间”,是处于“核心思考区间”之后的补充性的、操作层面的事情。

其中我所提到的“识别问题”的能力,是对“核心思考区间”的识别,而不是对“边缘思考区间”的识别。

可是,大部分人的工作,仅仅集中在“边缘思考区间”。

所以我们能够看到,在一个社群运营方案中,很多人忽视了对于“用户为什么要参加”这种核心思考区间的识别。

我们解决了用户的何种痛点?给用户带来了怎样的利益?在宣传课程的时候应该主打怎样的诉求?

这些涉及到“用户参与动机”的问题,才是我们在设计这个方案之前应该首先思考的事情。

基于此,我们后续所作出的任何动作,才会有存在的意义。

但大部分人会怎么做?

他们会首先寻找精美的ppt模版、思考详细的流程设计、模拟方案汇报时的逻辑表达......等等这些行为,会给我们留下:很强的执行力、很好的口才、很棒的思维逻辑,然后我们总结出:这样的人工作能力很强。

于是,我们陷入了“低品质的勤奋”......

不管是任何工作,最根本、最核心的能力,一定是“识别问题”的能力,看清楚在当下的任务中,到底哪些事情才是它的“核心思考区间”,才是我们目前所遇到的“关键挑战”,将它解决,后续的边缘问题自然就会解决。

说了这么多,如何才能准确的识别并解决“核心思考区间”的问题呢?

nick认为,主要有以下三种方法:

(1)避免沉迷结果的及时反馈

(2)避免一味追求短期利益

(3)注重识别事物的“非可见层”

(1)避免沉迷结果的及时反馈

无数脑科学的研究发现,“反馈”是决定我们能否坚持做一件事情的重要因素。比如,使用电脑时,我们无法知道它的内部是如何运行的,于是等待系统响应成了最痛苦的事情。

而“进度条”这个伟大的发明拯救了我们,时刻前进的数字在告诉我们:距离系统响应需要多久。

这种反馈系统,让我们的等待不至于这么痛苦。

同样,“反馈”也是游戏最大的魅力所在,它通过技术的手段,对我们在虚拟世界中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指令,做出最迅捷、最丰富的响应,让我们能够坚持打游戏很久也不会枯燥。

然而,当我们在解决“核心思考区间”的问题时,反馈往往是缓慢的:

做一份精美的ppt可能只需要2个小时,设计一个思维导图也许只用花30分钟。

但是思考“核心问题”(比如用户为什么要购买我们的产品),可能需要耗费你2天的精力——最重要的是,这看起来好像没有什么进展

——“两天都过去了,电脑里一个方案也没有,ppt上一个流程也没画。

嗯,这得不到及时反馈,于是很多人就放弃了。

所以,当我们在解决“核心思考区间”的问题时,要时刻给大脑一个暗示:这件事情看似没有进展,是一种正常的现象,不能因此而放弃。

因为,在你将核心问题解决之前,你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没有存在的意义。

在运营公众号上同样如此,当我开通这个公众号时,我最先思考的是:如何获取更多的用户?

这是多么显而易见的事实,没有用户,怎么经营这个公众号呢?

于是我将注意力放在了“获取用户”上面,开始寻找更多推广的方式。

但后来我发现,“获取用户”这件事对我而言就是存在于“边缘思考区间”的问题。

相比于“获取用户”,我更应该思考的是:如何打磨我的文章?

是的,我的每一篇文章就是一个产品,想让用户选择我,首先要思考的是:我如何给用户提供价值。

毫无疑问,如果我没有持续的内容产出能力,即使给我更多的用户,我的公众号也不会存活下去。

可是很多人不会这么想,因为持续的产出优质内容,相比于每天增加的粉丝数量,前者不会带来迅速的反馈,以至于很多人都无法坚持下去。

所以,一味的追求迅速反馈,并不能帮我们识别并解决核心问题。

(2)避免一味追求短期利益

当我们在解决“核心思考区间”的问题时,往往意味着短期利益的下降--因为你在花更多的时间,做一个看似没有成果的事情。

思考一个品牌定位,我们可能要花费数月的时间去做用户调研、人群画像,分析竞争对手,最终产出的成果可能仅仅是一句“怕上火,喝王老吉”。

况且,在真正投入市场之前,这句话不会给你带来任何的经济效益。

而相对于“洽谈渠道、招商加盟”,当我们在做这些处于“边缘思考区间”的事情时,成果是多么的显而易见:

“这个月又完成了20个城市的招商、200个渠道的铺货,销售业绩上升了80%。”

于是,很多人认为“策略”是一种虚无缥缈的东西,因为他们无法忍受几个月的努力却看不到真金白银的回报。

这也是大部分人忽略“核心思考区间”的主要原因。

所以,一味的追求短期利益,并不能够帮助我们解决“核心思考区间”的问题。

(3)注重识别事物的“非可见层”

同样是面对一个广告文案,你会发现很多人的分析结果是这样的:

感觉这个文案的创意还是不够好,如果再设计的更有反差感就好了;

文字表达可能还不够优美,需要再优化一下;

......

同样,在设计一个新产品推广方案时,很多人的想法常常是:

在哪个区域投放覆盖的人群最多?当下哪个明星的人气最旺?

是的,当我们在看待眼前的问题时,能想到的常常是表面且局部的特征,(比如“在哪里投放广告”就是整个新产品推广的局部环节),却总是忽略那些存在于非可见层的“抽象、本质和总体”的特征:

比如,这个品牌的定位是什么?文案的创意是否符合品牌的策略?

对于这个新产品,我们到底满足了消费者的什么需求?在推广时应该主打怎样的诉求?

我们很轻易就能够看到的,往往是存在于“边缘思考区间”的问题(比如文案表达是否优美?)。

而恰恰那些抽象的环节(比如消费者痛点),却常常存在于“核心思考区间”。

所以,识别“核心思考区间”的关键,在于对“非可见层”的识别,它需要我们不仅仅局限于眼睛眼所看到的部分,而是重新看待眼前事物的“why”,重新发问:

究竟消费者为什么要选择我们?

文案应该体现怎样的诉求?

产品解决了怎样的痛点?

......

基于此,再去设计那些可见层的环节,后续的操作才有意义。

结语

很多时候,一件事情的结果不够理想,并不是因为我们不够努力。恰恰相反,正是因为我们太过于努力,努力去解决“边缘思考区间”的问题,而忽视了对“核心思考区间”的解决。

于是,我们陷入了低品质的勤奋。

而要想创造更大的价值,首先要注重对“核心思考区间”的识别。

------------------

推荐阅读:

多了一种维度,你所看到的世界,完全不同

饿了么更换slogan的背后,我们还能洞察些什么?

丧文化的爆发,到底满足了人们怎样的需求?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