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同身受的痛苦更能唤起人的悲心【精神卫生日纪念】

社工反思

今天读起《道德经》的一句话:“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产生了一些想法。

既然当我们知道什么是善时,恶就出来了。那么反推这句话——当我们知道什么恶是什么时,善就出来了。

我由此联想到家庭教育的普及手段。

我们似乎总是很轻易的意识和了解到“科学的育儿方法对人的成长是有好处的”,但是人们却不愿意主动学习。

这其中也许有能力和相关学习资源的因素,但是我想抛开这些因素(比如已经学了这些知识的人),来思考为什么很难去实践。

我觉得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动机问题。

成年人多半是忙碌的,学习家庭教育知识必然要花费时间与精力,我上周真莉老师的课时模糊的听到了一句话,她提到她工作时,有位为了孩子得了心理健康问题来听讲座的家长的抱怨话——“要不是因为孩子这样了,我才不来这听课呢”

这句话有多种含义

1.人倾向于按原有经验办事,不愿意花费时间在自己认为不必要的事上(省事)

2.她已经意识到孩子很不舒服了

3.尽管很抱怨,她还是来了

4.可能她只是说给旁边的人听,想表达自己本来没什么问题

5.想让社工意识到自己的时间是很宝贵的,不要浪费自己的时间

那么,我在意的这里的核心内容是:她已经意识到孩子需要她的帮助与学习了。

如果再采取过去的经验办事,事情可能会变得更糟糕。这也许是一种被动的提醒,但是这对于持有“不愿意积极主动的学习科学教育技巧”的态度的家长,是最有力的提醒了。

人们在听到“科学的育儿方式”时,会有多种反应,积极主动的人会主动学习,这自不必提,我们猜测不愿意学习的人是如何思考的:

1.这是挺好的,但是我没时间,也不必要。

2.没什么用,我不是这么过来的,现在也挺好的。

所以“更好的方式”并不会使某些人有足够的动力去学习。

关于为什么受过暴力的人还会继续使用暴力,我有一些感性的理解,他们一般可能认为:

1.我就是这么过来的,你也必须这样;

2.施暴者把孩子当成自己的父母殴打;

在“释放”当年自己被无助的殴打时分泌的大量的肾上腺素,当然过去的肾上腺素不会一直存留下来,但当年的激素却真的无处安放,被身体记了下来,他现在要发泄。

3.把孩子当成过去不听话的自己。

施暴者在殴打过去的自己,他在告诉当年的自己“你再听话点就不会再挨打啊,你听话啊!你怎么还不听话?”

4.殴打别人实际上是自身懦弱与无助的体现。

一方面是为了体现自身的权威,还有一方面是用自己最熟悉的、最“简单”的方式逼迫对方承认自己的“错误”。

而施暴者不想显的自己没有办法处理这件事情,实际上他们除了暴力以外真的没有别的办法了,吼叫和威胁可以让自己看起来“好像是对的”。

然而暴力的一大作用是:它真的会让一个被自己抚养者殴打的、无助的孩子屈服——简单粗暴,收效甚快。

当然某些家长之所以用这种方法的较大原因是:这种方法得心应手,符合自己的经验(因为自己曾经受过家暴)

而有着育儿技巧的家长也会采用自己熟练的方式(尽管这种熟练不是天生的),而更重要的一条底线是:他们知道,暴力真的会伤害孩子,而且暴力并没有看起来那么“有效”。

人人或许都想让自己的孩子更好,但是有些人却又真的不愿意拿出时间来培养自己相关的技能;

大部分人(或者说人性本身)有某种心理——很喜欢反抗,你越是宣传,我越是不用,我就不信,我不这么做我就做不好了?我偏要证明我不这么做,我也可以把孩子照顾的很好。

这也许是种极端的猜测,但是这种现象的确存在,所以我们可以换个思路考虑。

科学的育儿方法的宣传与普及是政府和社会工作的一个方面。

而还有一个方面,就是运用家长对孩子的绝对的爱。

怎么理解?也许我们可能对“更温和有效”的方式不去追求,因为那学习和应用起来似乎很累、很麻烦,又花费时间,又要做出改变。

那么,如果我们知道孩子一定会受到伤害,家长还会那么无动于衷吗?

科学育儿会让孩子更幸福;

家庭暴力会让孩子痛苦一生(创伤对人的破坏性);

我想人们不可能对后面那句话视而不见,而且一般而言,它比前一句更对人有冲击力,谁愿意做一个伤害孩子的罪人呢?

而问题就在于:很多运用家庭肉体与精神暴力与孩子相处的家长不认为也不承认这种暴力是对孩子是有极大伤害的。

他们可能是因为知识领域的限制而不知道这种危害,但可能也有一种出自本能的反应——维护自己的这种基本管教方式。

可能在表面上也承认科学育儿方式,但是又在默默坚持自己的一套东西,他们怕被别人说自己的“一套”是“不对”的——这已经上升到自我认识与自卑层面。

基本上这类群体都心照不宣的在暗地里继续对孩子施行暴力,而不敢拿在台面上来说,那些聚在一起讨论把自己孩子打的浑身臃肿的家长就更不必提了。

当一个人意识到家庭暴力的危害时却还不足以他改变自己的方式时,他可能在纠结——“打孩子确实不好,但是别人好像也没改变,算了吧,我继续打吧。”

所以如果想让“家庭暴力会给人带来极大创伤”这种理念真的影响到社区里的人,必须形成一种社区氛围(包括社区价值观,社区规范与监督体系,学习与咨询场所等),人们互相监督与学习,从个人到社区,从社区到国家。

社会工作者是很重要的力量。

那么我觉得,社工要做的是启蒙,还有监督。

结合前面的讨论,宣扬温和高效的教育方式,是一大重点,而让人们知道家庭暴力与精神虐待真的会伤害孩子,也是社区家庭教育很重要的课题。

开办活动时,社工一定要注意自己的方式,不要把自己当成说教者,在传授技巧时要结合真实案例,而不是书本的理论知识,多讲述和谐亲子关系的案例和自身或他人因创伤而痛苦的真实体验,这样对家长更有感染力、影响力、说服力。

同时也要传递一种助人精神——“我们作为社会工作者,真的想帮助和服务大家,我们愿意为了社区的家庭和谐而努力。”

相信当社会工作者以真诚的、为人民服务的态度传递助人自助的精神与技巧,能事半功倍,顺风行船!

生活感悟

之前感悟到的——“保护自己”与“伤害别人”是两码事。

我们需要保护自己,但是往往却变成了伤害别人。

比如一个人如果挑衅或嘲讽自己,我们其实只需要保护自己,表达感受就行了,但是我们也可能会吼回去,甚至吵架或大打出手。

而“吼回去”实际上包含了两个要素:“保护自己+伤害别人”。

所以我最近都在练习一句很简短的话——“不伤害”。

就是在别人让自己感到不舒服时,可以保护自己,但是不要伤害别人。而我最近在实践的时候,效果还挺好,以往靠本能吼回去时,多半会后悔。

但是我在运用时大部分是选择沉默(有种憋着的感受),因为过去会靠本能回应,现在突然沉默,有种经验紊乱、心情不平衡的感觉,但是效果还是比过去起冲突要好的多。

希望我能渐渐学会如何平和稳定的表达自己,接纳矛盾时时有、事事有的客观现实,积极主动的处理问题。

如果一个人在嘲讽我或者打扰我,我个人在实践“不伤害”的守则时,一方面是考虑到这对我与对方的关系是破坏性的(而且往往发火之后经常后悔);一方面也了解,被别人粗暴的反驳是感觉很不好的一件事。

我们都不喜欢尖酸刻薄的人,而值得讽刺的是:被嘲讽的人往往是被动善良的人。因为有些人会主动发起嘲讽,而接纳这种嘲讽则会息事宁人,如果稍有反驳,则对方则会加以新的嘲笑——“就这就受不了了?我也没说什么啊”。而舆论甚至会倾向于理解那个主动挑衅的人,而指责对嘲讽反击的人,指责他们为什么会这么大反应。

当然,反击的人也要承担自己的责任,但一个本来平静的人被别人打扰(他本不会生气),被别人引怒,这是种被人忽视,但又十分现实的事情——我们也更需要关心那些被打扰的人。

受过伤的人很可能会有种报复心态。

无论是受过暴力的家长把暴力传递,还是受过吼叫的人把吼叫传递,都是一种投射行为,没有人一生下来就打算伤害别人,他们在伤害别人的同时也承受着当下的痛苦,还有着不被他人所了解的痛苦的、无助的历史。就像有些家长不认为暴力是伤害孩子,其实他们过去也曾因为受虐待而无助和崩溃。

我们要心怀慈悲心,多一些善意,多一些理解,慈悲心是需要我们训练和培养的,而这种“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心境也是社会工作者需要具备的。

感同身受的痛苦更能唤起人的悲心。

如果我们切身体验过某种伤害,就尽量不要再去传递这种伤害了,去学习和反思,用更好的对策去面对问题。

如果我们切身体验过某种痛苦,也不要再往别人的“创伤”上撒盐了,因为既然“了解”过,则更可以“理解”对方,与对方和解,尽量不伤害对方,也是在安慰过去的自己,安抚现在的自己,安住未来的自己。

我们也可以做一个积极主动的人,可以不等痛苦来临时再后悔与反思,了解那些未知的痛苦,避免那些未来的痛苦,学习如何与他人友好的相处,多一些善意,多一些理解,我们这个世界会更好,人生也会更加和谐与幸福。

希望世界和平( ͡° ͜ʖ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