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还有小镇做题家在热度上,今天再看已经是自比孔乙己,可见当代青年对于这个时代的失望程度有多么的大。经常在某小破站上面看见高学历的青年人对自我的调侃,你要问我这种现象是如何发生,又如何评价这样的社会现象,我只能用"落差感"这样的词汇来描述,当代青年人的心理以及当代青年人的感受。
尽管我也可以算一个青年人吧,但是总感觉与今天的青年人不一样。这样说吧,我可以感受到内卷,但是对我来说真的无关痛痒,我基本上从不内耗,也不知道是我心态太好,还是真的觉得,自己真的非常幸福了。
首先分析这样的社会现况,我就只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比如说,为什么宇宙的尽头是考编?
考编,这意味着一条出路,我们很多人都是为了有一条出路,出路不在于赚钱,不在于实现人生价值,只在于这辈子能稳稳当当的过,或者说今天的年轻人为了追求稳定而不得不向社会妥协的权宜之计。
我们每一个人都想着去考编,无非追求一份稳定的工作,现在看看,世界变化的真的好快,以前家里长辈总是说你的工作不稳定,那个时候年轻人追求的是实现自我价值,我就是我不一样的烟火。现在呢?那个时候的年轻人和今天的年轻人不一样了吗?还是一样的嘛。没有什么不同,不过短短几年时间,社会价值取向竟然转变得如此惊天动人,不知是家里长辈说得对,还是年轻人太傻。
我曾看过一部记录片,里面讲了三位不同境遇的孩子。在农村的孩子小时候还很有梦想,总想着以后上大学了赚钱了人生就有了不同的意义,她上小学时还对未来充满信心,到了初中就没上学了,过几年生孩子了。这也是短短几年时间而已。另外一位与大多数人一样,上了个大学还是大专(我忘了)最后去找工作,工作之后也发现,我努力读书考试就是为了以后找一个好工作,而这个好工作工资就是三千到五千元之间,每天租房子就要占用工资三分之一,有的甚至是工资的一半。我这么干是为了什么?就为了交房租?而另一位则不同,学校没有多大接触,到了自己不叛逆的时候,想着自己也得做点啥事的时候,就开了家艺术公司。这三位境遇不同有了不同的人生,而我觉得重点是为什么不同阶层的人就有那么大不同的境遇?出路这个问题不仅困扰家长也困扰孩子。而这部纪录片让我得到的答案就是,阶层高,再怎么不济,我也能开公司。阶层低,到了年纪只能与社会妥协。
出路的问题是中国社会结构创造出来的。我们的社会结构是三角形,最上层是上层建筑,最下层是"下层结构",中间阶层是有庞大的不同阶级与阶层的人。而这样的社会结构极其需要上层建筑去拉动下面一堆人,拉得动就是所谓的"康乾盛世"(顺便说一句,我个人认为,中国社会"下层结构"从来就没有盛世过!),拉不动就是你运气不好,这样的结构极其需要上层建筑里的人是否贤能。
中国社会普遍充满祈祷贤能的上层建筑这么一种情绪,就源于希望上层建筑拉动下层结构,或者说处于下层结构里的人可以往上走,这也是社会结构的出路。
当这种出路属于完全开放时,人必然可以靠自己的能力,去完成这样的一种出路取向。哪怕它半开放半封闭也能凭借自己的运气和能力去完成,怕就怕它不是开放的,是一种闭环的,只对上层建筑里人的下一代开放,而这种,也就是现代世袭制。我们可以称上层建筑为中心,下层结构为边缘,这样的社会结构中心支配边缘,而边缘对中心几乎没有任何影响。
历史已经告诉了我们答案,这样的社会结构不利于长期发展,只有完全颠覆这样的结构才会具有长期发展的社会环境。不然就是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无限循环,我们并没有往前跑,而是在一个圈里跑。
当代青年人的暮暮之声是否也意味着结构的不可逆转?我不知道,但是我个人想告诉大家,无论什么样的社会,什么样的时代,什么样的主义之下,阶层的重要性远远大于教育的重要性,也不是说教育不重要,而是教育本身具有经济学理论的边际效益递减,学历贬值已成事实。脱下孔乙己长衫重要吗?还是想要活得更好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