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父亲一起买衣服,似乎不是一件很酷的事,尤其每回买衣服的都是我。
我家位于深圳边陲的一座小镇,与东莞接壤,如你们有机会去到,一定感受不到一线大城市的风貌——每次回家,一下汽车站,迎面送来的是地沟臭豆腐的味道,耳边传来的是凤凰传奇Disco加强版,目之所及是杀马特们的欢声笑语。我倒没有反感这种场景,只是每次自我介绍说家在深圳,他人口中的国际大都市让我多少有些不自然。过去好些年,我一直把自己定位成一个小镇青年,真正有机会第一次感受到城市的繁华与便捷,也许要追溯到我在武汉读书的那段时光。虽然位置偏僻,也暂时感受不到逆城市化带来的影响,两条地铁线更是巧妙地避开我家,但物价相对而言也比较怡人。家楼下临近菜市场,油条一元三根,一碟肉丝鸡蛋炒河粉不到七元,和朋友两人出去打牙祭也很难超过百元。接地气的物价,让我将许多消费留在了这座小镇上,比如买衣服。
我一直认为买衣服是一件很麻烦的事,搭配、色彩、材质都有不少的学问,而对于我这种相貌、体型的男士而言,可选择的服装范围也并没有很大,因此每回逛服装店总是一个不断排除的过程,半天逛下来自己一件没买,或是没看到喜欢的款式,也可能是价格高于预期,反而陪我逛街的朋友买了几件计划外的衣服,也许我踌躇的时间够他试完店里的衣服了罢。久而久之我不再麻烦朋友花时间陪我买衣服,而是将这样的“苦差”让给了我父亲。父亲倒是很少拒绝,一来生意人时间相对自由,二来每次回到家少不了被他批衣服品味之差,从色彩搭配谈到三观和人生道路的选择,让他来选,至少可以免掉一些口舌。
其实父亲陪我买衣服也不是一件轻松的事,他总是要把整座商场的“适龄”男装店看遍为止,更衣室里的我总是收到他一件接一件递过来的衣服,所以每次动辄就得花上3、4个小时(对我而言算得上蛮长的时间)。对于我看中的衣服,他的态度只有两种:“试试看吧”和“快放回去,完全不适合你!”,在他看来,衣服并没有美丑之分,在合适的人身上可以显现它应有的价值。
自上大学以后,每年寒暑假回家两次(其中有三次暑假因为实习、工作的原因基本没在家),一回家我多数时间是在房间看书看电影和上网,很少有一家大小其乐融融围炉夜话的场面,因此买衣服的这几个小时反而是难得的父子间相处的时间,他也总是抓住这样的机会向我灌输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业、工作上的事也无所不问,感情问题倒是从未过问,不知是想给予我私人空间还是觉得反正我找不到问了白问......
和父亲一起买衣服,不时会觉得有些不自在。别的青年或是情侣成双成对,或是好友成群嬉笑怒骂,而我旁边却是个爱唠叨的父亲,虽然我们看上去年龄相差没有很大,以至于售货员总要问:“请问是谁要买衣服?”虽说不知者不罪,但每到这个时候我的购买欲都会大降,剩下父亲和售货员讨论哪件更适合我......只是衣服照样得买,没有妹子,不想麻烦友人的我只好劳驾父亲,在相互容忍的情况下将这件差事完成。
今年的11月下旬回了趟家,约摸一个月回家一次的我在慢慢感受自己的双城记,短短两天不到的时间,花了大约半天和父亲逛OUTLETS。广州赚钱,深圳消费这件事让我心里有些不安,只是我不自觉中习惯了有父亲陪伴在旁的感觉,我也希望有天能达到他走进店里扫射、脑补、试穿、比较、议价、买单一气呵成的能力,我对穿在身上的衣服还是一如既往的没有态度,我的审美自始至终充满着乡土风情。我们依旧在相互嫌弃的气氛中度过了一个还算愉快的下午。服装业是父亲在鹏城的第二次创业(第一次是我至今都不敢相信的餐饮业......),虽然早已转行多年,他依旧保持对这个行业的敏感度,他进服装店,就和我进手机店一样,一切配置了然于心。小镇不大,大商场就几家,我想他该是所有的门店都逛熟了好多遍,否则怎么会像看到老朋友一样对着一件件衣服和我说:“这件衣服上次来看......”家里人多,在这座城市延续“三个小孩”这样的潮汕家庭标配也着实不易,更难应付的是众口难调,三兄弟的饮食口味各异,穿着风格也不再整齐划一,父亲经常利用逛街的时间为两个不在场的弟弟选衣服,只是从来未让我试穿给他们挑选的衣服,也许是担心敏感的我想起两个弟弟都比我高这个令人感到伤心的事实?半天下来家人的购物清单已在他的心上默默记下,只是我从未见他为自己选过一次衣服,他的衣柜里除了一件件西装外没有其他衣物种类的存在,或许我下次该建议他换一下风格做个让人尖叫的大叔?
也许下次应该我陪父亲买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