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先从名字开始说起吧。
《我是女兵,也是女人》
买这本书之前,我有提前了解她。原作名字直译叫做《战争中的面孔不是女性》,译者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译名为《战争中没有女性》,而我看到的书名叫《我是女兵,也是女人》。
发现大多数网民不太支持这个名字,认为有一股子挑情贩卖的味道,但我反而很喜欢,前两个名字像是第三方视角下的战场,客观而冷静平和的向读者陈述的事实。而改掉后的书名才像是从第一人称出现,与书中一样,是一个民族留下的口述史——我从来都认为我是一个女兵,为保卫国家而骄傲,但同时我也是一个柔弱的女人,需要国家保卫我的地位。
这本书的内容就像她纪实文学的身份一般,系阿列克谢耶维奇通过几十趟在俄罗斯广袤土地上的跋涉,五百多次采访,数百盒录音带和几千米长的磁带,再记录成文字,通过文字去唤起那些远去的真相。那是一场长达四年的战争,用所有惨烈的词语都不足以形容,竟然有那么多的女人参与过战争。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超过100万名15到30岁的苏联女兵奔赴战场,他们中不仅有在枪林弹雨中治病救人的医生,还有直接与纳粹交火的伞兵、坦克兵、重机枪手,狙击手等,因为激情与狂热,责任与使命,被形式所迫等——那是另一个时代,那是另一种女人。
十五六岁的女孩子,人还没有步枪高,傻傻的在军队里长成,“我是准备在军队建功立业的,但没有料到三十五码的小脚却要穿上四十二码的鞋,那么沉重又那么丑陋。”战场上的女孩依然爱美,却没有爱美的权利。我看着身边的少年,正穿着奇装异服,充分显示身体的美丽,全身上下都被青春的朝气笼罩,不能想象另外的世界,“战争上没有彩色,只有黑色和白色,只有血是红色的。”
“你想问在战争中最可怕的是什么?是穿男式内裤,穿了四年。”战场上的女人,也会恨自己的敏锐触感吧。那么多细微的神经可以感知痛苦,以至于男人能忍受的痛苦,在女兵那里都要放大很多倍。
在书中,老妇人回忆当年的心情,当时丈夫已牺牲,孩子很小,“上前线的前一晚……我在女儿的小床边上跪了一整夜。”有的女性地下工作者,把信息放在孩子的襁褓中,因为不会被搜查。有的带着孩子运炸弹,因为可疑度低。大人被围困,只能让孩子送信,结果掉在冰河里,等到孩子独自爬出来时,双腿已坏掉。村庄被围,村民隐藏起来,初生婴儿欠奶吃有哭声,妈妈包紧了孩子放在水中淹死。
女人的视角总是琐碎和细节,更多有色差,有气息,有感情,有人回忆起战争往往不是战争本身,而是战争本身往往是战争中的人,是其中自己的生活。每一个讲述者对那场参与过的战争都有着自己的版本,这无数个版本拼凑出一个疼痛的历史,痛心的大事件和疯狂的战争。
但是,让人痛心的不只是战争,还有战后,苏联人对这些经历过战争的女性躲闪不及,认为他们冷酷而无情、没有女人味、是已经被男人同化了的战争机器。在男人们享受胜利和赞美的同时,这些女性成了大家口中的异类和恶魔。她们开始害怕自己嫁不出去,害怕自己真的没有了女人味,害怕孤老一生,她们于是隐瞒自己的过往,隐藏那些其实算得上辉煌的光辉岁月,在最普通和最卑微的岗位开始新的生活。
我想,如若不是记者到来,她们可能就会带着这些回忆,一起封藏在人生尽头,而我们处于和平年代,永远不知年轮碾过的痛。作者从来就不想把战争弱化,她只想一层一层地揭开战争的真相,然后让所有人厌恶战争,再也不想要战争。那是一种从心底里发出来的厌恶。此刻,我只感觉到冷,仿佛被掩埋在西伯利亚的大雪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