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姓李名耳,著《道德经》,而名垂青史。
为什么名字叫“耳”?据说是耳朵很长,垂至肩膀,特征太明显就叫了李耳,犹如以前患近视眼的人很少,带了眼镜,大家都叫他李眼镜了,淡忘了其本来姓名。
自古以来,对耳朵长的崇拜实际是中华民族对“智慧”的崇拜,能人必有异相。寿星白须头大,刘备手长过膝,舌头长及舔到鼻尖可做宰相,当潜意识将特征放大化,让观者觉得别人就是天生智慧的象征,自己没有,于是就相信他的观点言论。就如说到如今某大师,定是先介绍很长的一串头衔,造势,使听者信!当然,有些东西长了也不一定智慧,比如头发!(当然还有嫪毐。)
据说老子出生于公元前571年--公元前471年,距今约2600年,这么有名气的老子,出生年月都是大约,可见在世的时候平凡,没有人关注和记载。后来,有了名气却只能靠“传说”。
老子处于春秋战国时期,那个时代是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期,思想解放,百花齐放,各家各派缤彩纷呈,像是一个联合国的会场,相互攻讦,自说自话,热闹之极。待到秦统一天下后,思想领域就寂寞了,单调了,归于贫瘠,直至20世纪初民国时期,封建王朝的瓦解,又热闹了一番。这两个时期都是繁星耀空,思想的成果熠熠生辉,是中华文明史上两个辉煌的时期,值得反复研究探讨。
像老子这样足5000字的一篇文章,而享誉世界、纵横天下、名贯东西,集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史学家...道家先祖,凡用得上的头衔和荣誉都恨之不得全上,这是多少文人学子梦寐以求的春秋大梦!因为多少文人写了N个5000字也没能在历史的长河里留下一个身影,现在的人更惨,一个几万字的硕士毕业论文,也不一定能称得上文人!
老子为什么备受推崇呢?实则就一个“道”字!然后用5000字阐述了什么是道,怎么个道法!
翻开《道德经》,你随便取几段,即便长篇小说看得再多再精的人,都会茫茫然、昏昏然,一脸懵懂,瞬间觉得“书到用时方恨少”,时代不同学问也就不同,见到了高人,总结来讲就是两个字:不懂;谦虚点就是三个字:太不懂!比如“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你闭上眼睛冥想一下,什么意思?说的明白吗?于是乎,悠悠历史长河中,但凡有点文化建树的人、历代文宗、各路大神都不予余力地去诠释解读《道德经》,由于三观的不同和太多的之也,所以每个人的看法和理解也就不尽相同。
在老子生活的年代,人类的智慧还不足以明白地球怎么来的,人怎么来的,自然怎么来的,山怎么来的,水怎么来的?对世间万物形成极其模糊,不可认知的时代。但是,他没有去阐述这些是怎样形成的,就如讨论“蛋生鸡,还是鸡生蛋”,讨论事物怎么来的这一复杂的问题,老子很聪明,把问题先搁置,设为“道”。和我们现在做数学题一样,当不知道一个问题时我们先假设为“X”,经过推演计算求证,最后知道了答案,比如解出来是“2”我们就说“X=2”,老子的时候没有“XY”这些设定字母,但是老子的思维就是这个假设思维,只是他用的是一个汉字“道”,而不是一个字母“X”,所以说“道”就是“X”,当然“道”没有一个数学题那么简单,答案也不尽可数的。
大家请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是老子万物生长理论,从一个到两个,两个到三个,三个到更多到无数到万物。那么问题是“一”从哪里来呢?所以从本体论的角度看,老子也明确告诉我们,他也不知道“一”从哪里来!所以设为“道”,即“X”!人类的发展史就是在不停地解答出“道”的答案的过程。老子极其高明处就在于此:不知万物的本源是怎么来的,但是他知道日常的一些可循的现象——比如,山谷过了是山峰,水从高出向地处流,太阳朝出夕落,四季更替...等等。
《道德经》分为两大部分:一是讲以自然万物为研究对象的“道”,二是讲以人为研究对象的“德”,即是人之道。其实,这里“道”和“德”是一个意思,只是称谓不同。《道德经》里的“道”“德”是中性词,没有褒义和贬义的色彩,发展到现在“道”“德”已经是褒义词了,比如,有德之人是赞美一个人,得到高僧也是赞美。
“道”的发展到今天,含义上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个是被验证了的有规律,即“科学”;二是被验证虚假的部分但是带有欺骗性,即“伪科学”(侠义的“迷信”);三是还没有被认知。《道德经》提出了认知世界万物的一个方法论,将万物的认识问题设定为“道”,即使今天科技高度发达也有太多的未知世界我们还不认识,但我们人类甚至到个人每天的日常行为都是在领悟和感受体验万物循环的过程中,就是在悟“道”的过程中,我们一直在悟道的路上。每天都在给这个“道”,这个“X”解出更多的答案!
老子出关,是中国绘画题材中重要内容,说是要去云游,要去哪里?说法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不可考!
有一种说法是他要到蜀国去寻找蚕丛(青衣神)的仙踪,老子在周朝是史官,也许能够通过资料看到神秘的蜀国的一些记载,于是要去看看也是合乎情理的。蚕丛据说是古蜀国的开国皇帝,羌族,洪雅山上是祭典他的地方,叫青羌之肆,蜀国人要去祭奠他只要舟车劳顿的到洪雅,当年,山高路险,路途遥远,俗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何况那么远的祭奠,太远就没有人愿意去了,后来做了变通处理,在现在成都的青羊宫设立了“青羌之肆”,便于就近祭拜,据说是老子骑青羊于此就改为了“青羊肆”了。后来唐玄宗避“安史之乱”逃到成都,他也是道教信徒,逃难之时顺便拜祭一下道教先祖,把行宫设在了青羊肆,还召见了住在几里地之外杜甫草堂的杜甫,唐僖宗避“黄巢起义”也避难住于此,皇帝住过的地方叫“行宫”,才改成了而今的“青羊宫”!
以“道”为名的道教成为了中华民族的本土教,“道”和“儒”一起犹如经纬两条线一样编织起了华丽的中华文明史。《道德经》是从研究万物然后到研究人的本体论,诞生于蜀国“道教”更多的也是研究人和自然的关系,“蜀国多仙山”因为四川是盆地,老是雾蒙蒙的天,让人觉得神仙就生活在旁边的山上,充满神秘力量的自然让人在“知道”与“不知道”间游离,总想像自己能成为神仙驾仙鹤归去,于是“修道成仙”成为蜀人的一大幸事,实至今日,成都地名中含仙字的不胜枚举,“升仙桥、二仙桥、送仙桥...”。
在探究人与自然的道教历史长河中,“道教”对人类的贡献巨大,比如四大发明之一的火药,也是道士炼丹过程中无意得到的成果,甚至我国屠呦呦得的医学诺贝尔奖也应当归功于道家仙士葛洪。当然,事物都有两面性,在探求自然的过程中,造成的意外也是有的,很多皇帝炼丹吃丹想万岁万万岁,结果,都仙逝的很早,现在知道那些丹药里含有过量的汞。不得不说是历史与皇帝们开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玩笑,还好皇帝们都不知道,要是他们知道自己是丹药中毒而死,恐怕道教都被灭了,或许还要殃及《道德经》,或者还有老子!
于是,道教和老子都顺理成章的在蜀国生根发芽,发展壮大,浸入蜀人骨髓,蜀人是继承老子理论和文化的忠实群体,就连“老子”这个词也保留在了蜀国的文化和语言里,“老子天下第一”,现在“老子”成了四川人日常口语,口头禅,在乡间俚语中“老子”有点骂人的味道,即:我是你爹,我是你长辈的意思!
老子是你,老子是我,老子是老子,姓李名耳,字老聃!老子说“道”是什么?“道”是“X”,“道”就是“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