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允端,字正淑,元泰定四年生于吴中平江(今江苏苏州),出身儒学世家。
其族郑氏,富甲一郡,有“半州”之誉,时人号“花桥郑家”,家学渊源深厚。
允端自幼颖敏,嗜书善文,尤工诗词,及笄嫁同郡施伯仁。
伯仁亦儒雅之士,夫妻相敬如宾,暇时常以诗词唱和,意趣相投。
允端作诗,不囿闺阁纤艳之习,题材广博:或咏读书之趣,或题画卷之韵,亦有关注女性婚姻命运之作,如《吴人嫁女辞》感慨婚嫁之态,《听琴》寄怀知音之思,其《赞豆腐》一诗尤显巧思,诗云“种豆南山下,霜风老荚鲜。
磨砻流玉乳,蒸煮结清泉。色比土酥净,香逾石髓坚。味之有余美,五食勿与传”,以清浅笔墨状豆腐之质,生动传神。
她尝于自序中明志,反对“纤艳文风”,主张诗歌当有“感发惩创之义”,立意高远,远超时辈闺秀。
至正十六年,张士诚率军攻占平江,战火蔓延,郑家遭兵祸劫掠,家道骤落。允端遭此变故,
贫病交加,郁郁寡欢,未几竟卒,年仅三十。宗族之士感其贤淑,谥曰“贞懿”,称其“女中之贤智者”。
夫施伯仁痛失贤妻,遂整理其遗稿,编为诗集《肃雝集》一卷,收诗百五十首。
然岁月流转,原集渐次散佚,存诗不及半数。明嘉靖年间,伯仁五世孙施仁访求残篇,重刊成册,《肃雝集》方得传世。
后世《四库全书》将其列入存目丛书,明清《彤管新编》《诗女史》等总集亦多选录其诗,允端之才,遂为后人所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