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爱不爱运动, 与遗传因素有很大关系……

有的婴儿好动,

有的婴儿安静,

这我们都能理解是基因在作祟。

但是一个人爱不爱运动,

与遗传因素有没有影响,

很多人就不太了解了……

研究可证基因影响占大头

有人是用老鼠研究的。

他们把一群老鼠放在一个可以转的笼子里,连续观察6天,根据运动情况,分成“勤奋鼠”和“懒惰鼠”两类,然后隔离,让它们各自繁殖,等繁殖到第10代的时候,研究人员发现,勤奋鼠的运动量比懒惰鼠多10倍!

研究人员比较了这两类老鼠的相关生命指标,差别不大,那应该就是基因在默默地操控着一切了。

有的直接研究人类,他们找到了特别巧妙的研究对象——双胞胎。

同卵双胞胎,基因都是一样的,观察他们的现状差异,就能看出后天因素的影响。而异卵双胞胎,基因不一样,观察那些后天成长环境一样的异卵双胞胎,就能知道基因的影响有多大。

研究人员从澳大利亚、丹麦、芬兰、挪威、荷兰、瑞典和英国七个国家找了37051对双胞胎进行研究,最后得出结论——

基因对运动习惯的影响占到了48%-71%!后天环境对运动习惯的影响,只能占小头儿!

基因怎么“决定”你爱不爱运动?


性格不同

某些人遗传了责任感、自我激励、自律精神等性格特质,他们更有可能去运动,而且有毅力坚持下去。

反之,那些瘫在床上椅子上沙发上的,先别急着抱怨爹妈,爹妈当年没有遗传给你自律精神,现在天天催你,不正是补偿你么?

运动后一个酸一个爽

我们的大脑有个“奖励中枢”,每当我们完成了对传播基因有利的行为后,奖励中枢就会给我们发奖品,“干得不错,继续!”比如吃饭后,大脑会释放多巴胺,让我们有满足感。

如果你不吃饭会被饿死,基因也就随着挂了,只要你好好活着,就能延续基因存在的时间。

在运动这件事上,就有人遭遇了大脑不给奖励的情况。同样是围着小区跑十圈,有人能获得100点奖励,觉得跑下来真爽,而有人却只能获得10点奖励,完全无法抵消乳酸累积带来的难受感。

运动后恢复有快有慢

有的人拥有更强大的心肺功能,跑完了休息十分钟就好了,而其他人挂在栏杆上半小时还气喘吁吁,这就大大降低了下次跑步的可能性。

结合第二条,那些付出了累成狗的代价,却只得到可以忽略不计的10点奖励的人,杯水车薪,万念俱灰,从此懒于动弹(勤于骑龟),也是可以理解的。

社会心理作用

人们总是喜欢强者,锻炼身体也不例外。

然而有些人天生就容易成为强者,比如拥有持久的耐力和扛鼎的神力,这两项特质主要由基因决定的,这些人在锻炼时就更容易获得优越感——很明显这有利于他们养成勤锻炼的好习惯。

基因对锻炼减肥也有影响

虽说运动的好处千千万,但是你不能否认绝大多数人更想通过运动获得完美体型。

做同样的锻炼,有些人消耗的脂肪就是比别人多,要是你有这项神技,你会不喜欢锻炼?

如果总是事倍功半,你肯定早换其他方法减肥了。

看到这里,瘫在床上椅子上沙发上的宝宝们,是不是终于明白自己为什么不爱锻炼了?

没错,因为基因!

不过……

先天没有爱运动的基因,不是你的错,但以此为借口,忽视后天努力,就是你的不对了。

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战胜懒癌最好的办法就是起底自己的基因。

基因就是DNA分子上功能片段,是遗传信息的基本单位,是决定一切生物最基本的因子。基因可以一定程度决定我们的生老病死,有生命,就有基因,长相、身高、体重、肤色、性格等均与基因相关。

先了解自己的运动基因到底长什么样,再据此制定相应的运动计划、调整运动方式,激发你体内的“洪荒之力”,扬长避短,选择合适的锻炼方式,规避运动损伤……收获一个全新的体验。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