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2017-08-20 姜汪维 经典新知生活
在接触的学生中,有的心思负担比较重,小小年纪有时候甚至有“人生如戏”的感叹。他们这么想,肯定有他/她特殊的遭遇,所以才有这么深刻而又迷茫的人生体会。
在我的理解中,如果“人生真如戏”,那么至少有三篇下文,也就是三种不同的人生态度。
第一种:愤世嫉俗or玩世不恭
实际上,把世界看透的第一人是老子,而且也不仅仅只是你有这样的感受。老子认为世界的本源是“道”: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实际上,这个“道”就相当于爱因斯坦说的:E=MC^2,世界再怎么复杂、再怎么变化、再怎么折腾,都逃不出这个基本规律,都受这个至简的东西支配。——这多可怕,等于把世界看透了啊。
所以,从这一点出发,有人就认为:世俗社会,也即文明社会的名誉、地位和金钱都是过往烟云,人生如戏,甚至是罪恶的源头。相反,自然远远比文明更值得人们去追求,也更为真实,因此人们应该重新回归自然,追求自然的生活方式,控制自己的世俗欲望,践行简陋俭朴的生活方式。——历史上,这一类人物有很多,以庄子、陶渊明为代表。如果现实生活中,我们遇到这样的人,会觉得他清高,看不上别人,也不愿搭理人;集体活动不但不参加,还尽说风凉话,动不动就说是搞形式主义,开口就是搞“批斗会”,一点也不会聊天。——当然,如果真有庄子和陶渊明那样的境界和水平,也不会特别难相处。
其实,这样的人真实可爱,他热烈地追求真正的德行,追求物欲之下心灵的解放和自由,他们拥有自身的行为准则和信念,不为世俗社会的诱惑而动摇,他对流俗的东西总保持一种智者的清醒。如果他认同你,他就会对你铁了心地好,就像剥开一颗核桃一样,外表坚硬丑怪,里面甘甜如饴。
比较难懂的是另一类人:虽然蔑视现实社会的世俗观念,但却丧失了赖以为标准的自身道德原则,转而无原则无底线地认同。因为在他们看来,既然无所谓道德的高尚,那也就无所谓低贱。反正有奶便是娘、笑贫不笑娼,混得好才最要紧。——这种人在传统道德规范被打破、新的价值观念未形成的历史断档期,会比较常见。
用一位哲人的话来概括这种人就是:“对自己的所作所为一清二楚,但他们依旧坦然为之”。换言之,他们心里非常清楚伪装之下所掩盖的功利和权威,但因为无力以对,于是索性逆来顺受。这种逆来顺受表面看却是一种积极奋斗,因为它是一种清醒的逆来顺受。
很显然,是一种玩世不恭的处世哲学,用钱理群先生的话来说,就是“精致的利己主义”。
第二种:崇尚规则or刻薄寡恩
也许很多人不知道,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的师承,竟然也是老子。司马迁写历史,就把韩非子和老子放在同一篇传记里面写。这表明他们是同一个思想系统。这是为什么呢?
我们不做专业研究,不必去细究。其实道理很简单:老子说,万事万物都是遵照规律行事的,而且柔可以克刚、弱可以胜强。于是,在崇法的人看来,世间的法不就是无形的“道”在社会之中的体现么?所以,虽然只是写于纸上、立于门墙,但却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侵犯了就应该受惩罚。
所以,从看破世界的真相,认识到“人生如戏”之后,还有这种积极入世的态度,那就是为这任性的世界立规矩。如果大家都按既定的秩序各自“有为”,那么,最高统治者便达到了“无为”而治。——这就是法的原始思想。
如果在现实中遇到这种人,往往理性冷静、作风干练,希望一切按规矩办事。而且因为公才能廉、廉才能威,所以他们对自己和对周围的人要求都极为严格,所以有不讲情感的一面。
但是,这种思想推到极端,便成了司马迁所说的:“惨礉少恩”,意思是刻薄寡恩、冷酷无情。比如《人民的名义》里面的“李达康”差一点就成这种人了。
当然,情与法是一对千古冤家,对人对事都处于动态的平衡之中,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第三种:共同演好这出戏
莎士比亚说:全世界是一个舞台,所有的男女都是演员。他们有各自的进口与出口,一个人在一生中扮演许多角色。有个美国人叫戈夫曼(Erving Goffman),他也发现“人生如戏”,人人都像在演戏,但是他既没有像道家那样遗世独立,也没有像法家那样崇尚规则,而是怀着浓厚的兴趣研究如何演好这出戏。
他认为:人们之所以能够彼此沟通,是因为我们扮演了他人所期待的角色。同理,在社会交往中,他人就是一面镜子,只有在与他人的互动中,才真正认识了自我。
他说,在日常生活中,有些人能意识到自己是在表演,有的人则没有意识到。但不管是否意识到这点,每个人的行为都会给人以某种印象,因而每个人都有意或无意地在用某些技巧控制自己所给人的印象。
……等等,还有很多有意思的观点。
以上三种人生下半篇章,只要不是玩世不恭,其余都有可取之处,用悲剧的心态做喜剧的事情,不正是孔子所谓“知其不可而为之”吗?
倘若真如莎士比亚和戈夫曼所说,人生是一个舞台,我们难免被架上这个舞台或者那个舞台,演出其中一个或者多个角色。那么我们也不必去纠结,只需走正道行正事,管好自己的“前台”和“后台”不搞混淆即可。否则,沉迷其间甚至随波逐流失去做人做事的基本底线,那么,在对于别人来说,只是片刻的赞赏或者感叹,完了就散了;而对于自己来说,却需付出一生的代价。那才是可悲可叹的。如此,有一副对联可以自勉自警:
“满场都是闲人,袖手旁观,听戏不知做戏苦。凡事终须结局,从头演起,上台容易下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