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用”即大用

“书香”与“诗心”可谓是中国古代经典的核心,传达着历代文人在几千年的书写绘画、题咏吟诵中所赋予的精神之美和诗性之美。这些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经典的古文学符号,除了少数经典基于一种感性的追求和热爱外,多数人对此的修饰词不外乎是虚无且无实用的。但中国古代经典——“无用”即大用。

中华之经典,乃文化传承的基石。唐诗、宋词、元曲……这些文学的经典符号,被历史选择,淘汰并逐渐沉淀在那个时期的文学特征中。在新时期文学的冲击下,人性的解放,思想的自由,让古代经典文学从固有的枷锁中释放出来。非主流文学、边缘网络文学、草根文学都在一种文学自由选择的氛围中,呈现出一种多元化。这种文化的继承创新、追本溯源其实都扎根于古代经典 。儒家的仁,道家的无为,乃至今日的“佛系”产生,是文学的敏锐再创造,它先嗅到历史的变化,然后进行最具人性化的转变,不断产生新经典,如树根深扎于地,而上面已亭亭如盖矣。

古国的文学,是滋养精神的源泉。“东方艺术为诗的,西方艺术为剧的。”这是丰子恺先生所言,这种“诗心”不就是中国古代经典的核心吗?文学的自主创新,让传统变得更具活力。习大大曾说:“我们要坚持的,最根本的还是文化自信。”因为中华文明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只要有魂在,这个民族就能立起来。而这种滋养灵魂的源泉,是中国古代经典。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那种海纳百川的包容,让我们的身心在遨游书海中得到了巨大的满足,也让我们的精神同强大的文化生命力共脉动,这是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

华夏之文明,“无用”即大用。中国古代经典被称作无用,只是将它仅放在一个审美情趣的表现上,但它已然成了一位先锋斗士。古有文人墨客,托物言志,立万木萧瑟、大雪压境、凌霜傲雪的风骨;今有鲁迅弃笔投文,直指麻木不仁;现有莫言讲述中国故事、山东高密地域文化;屠呦呦用中国古法,从史书典籍中汲取力量,做出世界级贡献。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的总结报告中运用“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对中国古代经典的自信,通过诗意的表达,让人们看到一个古老民族走向世界的气度和面对未来的胸襟。

中国古代经典所呈现的“书香”和“诗心”,是文化发展的内在动力,是社会变化,历史发展的内在血脉。它的文化传承、滋养精神是立足于历史框架中去探讨历史演变的缘由,这种大用怎会无用!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作者: 圆善原标题:一场软实力的修炼——非典型人文社科保研经验分享 保研路上,惠我甚多,于今事定,受学长之邀,决意...
    保研路上阅读 7,543评论 0 5
  • 凡是人们觉得有用的事,其实都没有用。觉得没有用的事情,往往有大用。 这句话可以为“无心插柳”做个注解,因为大众都是...
    学长23333阅读 2,915评论 0 1
  • 老子说:无用乃大用。 道家思想宗师于老子,《道德经》以无为不争为其主旨大意,这也成为后代问道参玄者一心向隐之滥觞。...
    江苏刘志祥阅读 942评论 0 0
  • 老子说:无用乃大用。 道家思想宗师于老子,《道德经》以无为不争为其主旨大意,这也成为后代问道参玄者一心向隐之滥觞。...
    江苏刘志祥阅读 3,649评论 0 0
  • 被功利主义裹挟的人们,常常会问:“学这个有什么用?”也常常因某些东西看似没用,就放弃学习或研究。要知道,有些东西的...
    无平读行思阅读 1,131评论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