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了很多回答都说了历史的循环与重复。诚然,历史很多事都是在不断的循环往复。但这不是给我最大感触的点。
读历史给我最大的感触是:个人的渺小在时代的洪流倾轧下是那么的脆弱。个人的命运常常不能自我主宰,而只能被时代洪流裹挟着向前。
时代一粒微小的沙落在个人的头上那就是一片山脉
其实这个问题我是今天早上就看到了,当时想答但没时间,就先收藏了。有这一个感悟,来源于我今天习读的《左传》的一篇文章《臧僖伯谏观鱼》。臧僖伯的谏言让我看到了上行下效的重要性,同时也联想到了这个问题。
*因为“上行下效”,我联想到另一篇文章——《促织》。《聊斋志异》里面的一篇,以前在语文老教材上看到的。
《促织》大概内容是宣德年间,皇帝喜好斗蟋蟀,结果地方官吏为了讨好上级,对民间强征蟋蟀,弄得民不聊生。而主人公成名因为交不上合格蟋蟀被多次杖责,家财散尽,走投无路之际幸得巫婆指点,终于抓到一只很棒的蟋蟀。还没高兴太久,蟋蟀却被自己的儿子不慎弄死了。儿子恐惧之下投井自尽,昏迷后魂魄化为蟋蟀,战无不胜,帮助家庭走出困境,实现了阶级跃升。
*故事以魔幻现实主义的手法,生动形象给我们展现了人性的异化与扭曲。“儿子魂魄化虫”那一段,暗示人在极端压迫下被严重物化,“促织”居然成了比人命更宝贵的贡品,人性的异化和物化显露无遗。
小说以“促织”为线索,揭露了封建时代自上而下的压迫链:皇帝喜好→官员谄媚→胥吏逼迫→百姓遭殃。成名的遭遇是普罗大众的缩影,一只小虫就能轻易决定一个人的生死,真是讽刺极了。更讽刺的是,故事的戏剧性结尾,成名家族居然因为蟋蟀显贵,反讽效果拉满。
让人震惊的是,宣德年是明宣宗朱瞻基的年号,他在位期间可是有“仁宣之治”的功绩。总体来说很有作为的一个皇帝,治下依然如此,那碰上那些更荒唐的皇帝呢?
蒲松龄最后的总结我很赞同:“故天子一跬步,皆关民命,不可忽也。”时代上层的一点微末之事,层层往下对人民来说就是惊涛骇浪。
所以我们读史时,不要只关注于时代故事的宏大,也要听到滚滚洪流倾轧下无数生灵的无声哀嚎。或许他们只是书中的一句“民不聊生”,一句“白骨露于野”。他们是构成历史的一滴水,却被时代洪流所淹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