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记忆碎片之一——晾台

“啊晒台,那也许是房子里最快乐的地方吧。”——《猫鱼》之平江路的老房子

读到这里时,4岁时的我,开始从记忆中一点点浮现出来。是的,我的童年也曾拥有过一个小小晒台,我们北京这边叫它晾Liàng台,它在一座五层公寓楼的顶层,联通着爸妈的卧室(兼作客厅),那儿也曾是我家中最快乐的地方。

那时的北京,没有雾霾,也没有沙尘暴,所以没有哪家会把晾台封起来。夏天的傍晚,微风熙熙,太阳已经躲到山背后,但天空依然清朗。我喜欢待在晾台上,搬出一个已经磨得掉了色的雕花小板凳(据说是当年我二叔做木工学徒时亲手制作的)坐在铁艺栏杆后面,极目远眺。近处是一排排的合院式平房,家家院子里有枝繁叶茂的大树荫蔽。一条条的胡同从这些院落间穿过,由近向远处伸展。仔细看的话,偶尔会看到有只公鸡昂首阔步地在胡同里来回巡逻,后面跟着觅食的母鸡和小鸡们。4岁时的因我个子小,很忌惮这只公鸡,有好几次想要从这条胡同穿过时,都被他咯咯尖叫着追赶,吓得我不得不撒丫子就跑。若是碰巧还被路过的大孩子们撞见,会十分窘迫。出了这胡同的远端,有一条横向的街,街上有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印象里小时候有段时间老生病,妈妈会在日间请了假从工厂里跑回来,带我到那里打针,打完再赶回去继续上班。所谓的卫生站,记得就只有两间民房,外间接诊,里间储藏。打针的护士阿姨似乎跟妈妈很熟,每次打完,会奖励我一只装药水的空硬纸盒。其实我也不知道拿它能干什么用,但因为是护士阿姨奖励我“勇敢”的证明,就会很珍惜地收下。

横街对面又是一片平房。平房再远处是跟我家类似的几栋6层高公寓楼(比我家高一层)。因而视线被遮挡了。收回来,如果从我家楼下的那条街往右(西)看,路的尽头地势会骤然升起来,被一堵上面带铁丝网的围墙拦住。围墙后是一整片郁郁葱葱的树林,一直爬到坡顶,与天空衔接。但路在围墙以前会分别拐向左右两侧形成一个“丁”字路口。在丁字路口正中的位置是一间公共厕所,厕所前有根电线杆。在我的记忆里这是一根很重要的电线杆,因为位置显要,承载着张贴各种社区公告之类的重要职能。那个年代社会上几乎只有国企,且实行供销社式的计划经济。因而既没有私营企业的招聘类广告,更没有兜售各种产品的广告,印象里张贴最多的,是寻人启事,寻各种年龄段的男男女女都有。(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走丢?这也是那时候我不能理解的谜题之一。)

每当夜色降临,杆子上方的路灯会投射下来一个昏黄的光罩,吸引了无数的飞蛾,在光晕里忽扇着翅膀,同时被吸引来的,是饭后来打发时间的邻居们,聚在这里下棋、打牌,连带着大声吹牛、相互插科打诨,感觉大人们一整天在工厂里干活后身体的疲惫,心里的不快,都能在这晚饭后路灯下爆发出来的阵阵笑声里给消解掉。

还有一次,依旧是躲在晾台的栏杆后,高高在上的我,可以很安全地观察楼下这条街上的行人,而不被发现。一个邻居阿姨,大概跟我父母年龄相仿(30多岁),披着湿漉漉的黑色长发,手里提着个装衣服的网兜儿,一看就是刚从公共澡堂子洗完澡,正不紧不慢地朝着右边那个丁字路口走去,再正常不过的一个路人。可当她走到路口那根电线杆前,却停了下来,把网兜轻轻放在地下,直起腰,双手往后捋了捋长发,再依旧是不紧不慢地重新弯下腰,从网兜里拿出了一条湿毛巾,在电线杆前立定,深吸了一口气,然后忽然像是打开了身体的某个开关一样,拎起毛巾的一角,后退一小步,胳膊从前向后从下到上抡了一大圈,突然加速,对准电线杆,把毛巾当鞭子般用尽全力抽打起来,发出的“啪啪”声响彻整条街。每抽一下的同时,嘴里会吐出一句咒骂的句子。大意是“我让你XXX”,“看你还敢不敢XXX”,“你再这么XXX,我抽死你。”之类的。我被这突如其来的举动给惊呆了,想搞明白是发生了什么事?本能地看看路旁其他人的反应:目击者中也有人停下来看了看,然后摇头走了的,也有人凑近小声劝了几句的,见她旁若无人,也就算了。大概过了漫长地5、6分钟的功夫,她像是已完成了一项重要任务,自动停了下来,照旧不紧不慢地收好毛巾,拎着网兜转过弯走掉了。脸上似乎还带着一抹满意的微笑。这大概也是我能记得起来的,曾经观摩到的人生荒谬剧中,最早的一幕了。后来再大些,小区里常常遇到的,还有3-5个半疯半傻的邻居。听大人们说,有的是天生的精神残疾,也有的是在经历过一些事后,想不开就疯了的。人们已习以为常,见怪不怪。其中只有那么一位,大人们说见到要躲开,因为他犯起病来会拿菜刀追人的。

后来上了小学,爸爸还给我的小晾台上安置过一个单筒望远镜,带三脚架的那种。外表非常像电视里看到过的那些天文学家们用的,但事实上放大倍数并不怎么高。但我除了偶尔在晴天,也会用它来看夜空中的星星外,更主要地还是用它观察下面的世界。比如,多亏了它,我了解到,在丁字路口那堵神秘的墙后的山坡上,驻扎着一个坦克兵部队。当山坡上翻起滚滚的黄色烟尘,我能够知道,那是当兵的在练习驾驶坦克,有时还能听见炮响。但那滚滚烟尘里的记忆,画面似乎又太过“真实”,更有可能是我头脑中的想像。我还记得曾经无数次试图对焦过山上一道空中架起的铁丝网,因为那不是一般的铁丝网,仔细看能够辨认出,似乎是用铁丝撝出来文字和图案。我一直非常想知道为什么会有人用铁丝把文字和图案撝出来高高地挂在山坡顶那片神秘的区域上空?难道是墙内的某人在使用某种不可告人的秘密符号在尝试与墙外的世界进行信息交流?因为我无法破解其中的含义,记得曾经有很长一段时间,我都持续将望远镜对焦在那片天空,每天观察。也曾请爸爸来看,期待他能给我答案。但每次他都说,什么也没看到呀。。。我也并不太感到惊讶。因为读过很多童话后,我就笃信,孩子眼中所能看到的世界,很多东西大人们是无法看到的,因为人一旦长大,就会失去许多与生俱来的观察能力。当然我也很遗憾无法与大人们分享我眼中的多彩世界,但这就是生活啊,小孩子也只能接受。

现在回想起来,之所以小时候那么喜欢在晾台上观察世界,可能是把那里当作了我的一个可以方便地偷窥大人世界的窗口。因为即便童年里大把大把的时间都花在了跟同龄孩子们(特别是男孩子)一起沉浸式爬墙、荡树枝、追跑打闹的场景里。但回到家一个人静下来时,也还是忍不住会思考,大人的世界,与我们有太多的不同,太多事还看不懂。

如今我也成为了大人的一员,身处在看得懂却“仍过不惯”的大人世界里,再也无法回到童年那个小小的晾台,或许即便回到了那里,也无法看到望远镜里,那个让我产生无限遐思的神秘文字,以及那么多形形色色、奇奇怪怪的人和物了。

那时候晾台于我,不但是个观察世界的好地方,稍年长了几岁以后,偶尔也被我用一种更直接的方式,伸出触角去接触这个世界。

记得某个炎热的夏日午后,我跟表妹在家里玩,忽然听到外面卖冰棍儿的吆喝声。那时候虽然米面肉菜等生活必需品都是到供销社去买,但像冰棍儿啊、爆米花啊、捏面人儿、吹糖人儿啊,还有烤红薯之类,小孩子喜欢的五花八门的零食,却有一批流动的小商贩走街串巷地在吆喝售卖。所以不是随时想买就能买到。当你想吃的时候,你必须要耐心等待个两三天,甚至一个礼拜。每天都竖着耳朵留着心去听,从听到吆喝声打远处飘来的那一刻起,必须立马行动,先跟爸妈要到钱,然后一步两节地飞奔下五层楼,去追上那个小商贩。如果反应慢了,就很可能会错过。有时候甚至要追到街尽头的那个丁字路口。而那一天,可能因为跟表妹玩儿的缘故,耳朵分了心,直等到吆喝声已路过楼下几乎远去了才听到。因为生怕他会跑掉,我跟表妹迅速跑到晾台,先是喊住了商贩让他等一等,然后也不知道从哪儿找了根很长的绳子,把零钱卷成一卷绑在绳子一端,自己牵着另一端,从晾台扔了下去。小商贩捡起掉到地上的钱,会心地笑了笑。然后拿出两根我要的冰棍,用一只纸盒包好,再用这垂下来的绳子捆好,抬头喊道,绑好了,收网吧。

再后来,卖冰棍儿的私人小商贩逐渐多了起来,供销社旁边也出现了些固定的私营摊位,流动叫卖的商贩也逐渐消失了。

有段时间,我还总会做一些跟晾台有关的梦。梦里,我能够像猴子一样轻松自由地在自家和邻居家晾台之间,忽上忽下,忽左忽右地飞来跃去。也没什么特别的目的,为的似乎只是更加直接方便地到达地面,再回到高处的家中。那种能够驾驭自己的身体,自由地攀爬飞跃的感觉很好。这有没有可能,也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还残留在潜意识里的某种记忆?那些生命在演化过程中,在获得某些能力的同时,也不得不失去其他一些宝贵的技巧。

上了初中以后,我的身体,或者说我的这具“阿凡达”,已经长到跟成年人差不多高了。就不再像小时候那么迷恋高高在上看世界的安全视角,而是更喜欢跟朋友们一起,通过“身体”来探索成年人的世界。即便在这具“阿凡达”的内里,依旧是一颗童年的心。这也就注定了,那几年里遇到过的人,经历过的事,将会在我的生命里,留下深深地印记。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与摩拜单车创始人胡玮炜的自行车情愫相比,我觉得自行车就是我的死敌!它根本不被我驾驭,我不让我驯服,它不是我的好朋友...
    银珠珠阅读 2,629评论 0 0
  • 记忆,就是最美好的过去。 童年,再也无法回去的美好! 2017年7月30日 星期一 晴 与摩拜单车创始人胡玮炜的自...
    银珠珠阅读 1,352评论 1 1
  • 秋天回到家乡,想起一九七零年跟着母亲到沙河沿公社走五七道路到如今已经是五十周年,决定回去看看。母亲告诉我:“...
    李放_c3ce阅读 4,987评论 0 0
  • 文/董志广 沈城西关街里有一家晨光文具店铺,名字叫做花之语,中午的时候,我又一次路过这家店,那一刻,时光仿佛回到了...
    萧让听雪阅读 30评论 0 1
  • 文/董志广 沈城西关街里有一家晨光文具店铺,名字叫做花之语,中午的时候,我又一次路过这家店,那一刻,时光仿佛回到了...
    萧让听雪阅读 26评论 0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