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13日星期五
作为湖南省博物院即将上岗的志愿者,我承担的第一个任务是“湖南人——三湘历史文化陈列”的讲解,今天上午来到该展览熟悉展品。一位志愿者的讲解吸引了我,于是跟听了主体部分的介绍。一些听众跟着她的讲解一直听完,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吸粉”,听众有很高的粘性,这是不容易做到的,因为展品丰富,很多听众容易被其他的展品吸引,放弃听介绍。有些志愿者在讲解的过程中,会慢慢失去听众,还没介绍到最后,就没有听众了。(讲解员本身就是为听众服务的,没有听讲的需求,各自观展也是很好的选择。)
作为一名学习者,梳理一下,这位讲解员的讲解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对主体内容非常熟悉,所有文本已经烂熟于心了,这是讲解的首要条件,所有的内容都应该让人感觉信手拈来,才会让人有信服感。
第二,对内容有前后的关联,不是简单的背诵,而是加入了自己的理解,历史不仅是时间的演进,还有内在的文化、习俗等方面的传承和演变,其中的原因是什么,有什么内在逻辑,有哪些历史事件的发生和影响。展品只会呈现一个结果,加入背后的逻辑线索,就能帮助听众知其然,并其所以然,形成对历史沿革的建构和理解。
第三,注意和听众的互动,对一些容易引起误解、兴趣的话题,先抛出问题,引起大家的关注,再说出答案,加深听众的印象。对一些重要的展品比如青铜器、陶器中的酒具、茶具的介绍,语言简洁,又能抓住核心和关键,听来感觉都是干货。
第四,语言流畅信息量大。尽管普通话并不标准,但是表达流畅,在展品的介绍中,加入一些少有人知的小故事融入其中,有些展品没有按照文稿讲解,而是利用已有的陈列资料换一种角度表达,同样也能把展品和习俗讲解清楚,能够抓住听众的注意力。
第五,关注听众的参观体验。讲解员一般站在和展品平行的一侧进行讲解,让观众站在可以观看到展品的核心位置,一边听介绍一边观察展品,形成视觉聚焦,获得更加丰富的展品信息。听众比较多的时候,自己也要站在主体位置,便于针对性介绍相应的展品。
听了这位志愿者的介绍,我也有一些思考。
1.讲解时间有限,内容如何取舍。这是最考验讲解者智慧和能力的地方,需要对整个展览有全面的理解和建构。
一是要突出主题,一般“湖南人”的讲解一次是一个小时左右,展品数量庞大,应该着力在哪些品类上,还是要为展览的中心的服务,突出五个主题:家园、我从哪里来、洞庭鱼米乡、生活的足迹、湘魂,也就是核心的内容,一定要紧扣已经选择的展品来讲解,不要自主增加展品介绍,在已有介绍中增加的内容也要为主旨服务,不要有过多的旁支末节。二是要相对完整,有些内容讲得过于详细,时间过紧,导致很多内容没有介绍,对听众来说是不完整的,影响了对展览的整体理解。
三是要有详有略,我认为“湘魂”是非常重要的内容,前面的所有介绍都是为这个部分做铺垫,体现了湖南人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中的卓著功勋。这个部分尽管很多人比较熟悉,但融入到这个特定的展览中来讲解,有强化的和升华的作用。
2.内容基本固定,如何充实丰富。充实丰富并不是单指增加讲解的厚度,而是作为讲解者要深入了解湖南的历史、文化、习俗以及背后的发展脉络。
一是根据文稿的内容,丰富对展品的了解,尤其是主要展品的介绍。
二是阅读相关的文献,比如书籍、论文等,从专业的角度了解地域变迁、青铜文明、稻作文明等。
三是观看相关的纪录片,比如国宝档案就有“皿而全铜方罍”的专题,关注官方平台,获取相关纪录片内容。
自主学习是基础,向他人学习能增效,通过观察、思考与分析,就能获得更多的经验和方法,给听众带来更好的参观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