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与悲悯

所谓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事物毁灭给人看。

《我们的父辈》中5个坚信战争会在圣诞节来临前结束的德国人,可谓是演尽了人生百态,离散欢合。威廉和夏洛特,犹太人维克托和格里塔,威廉的弟弟弗里德黑尔姆,就是这5个充满活力的年轻人,相约在战前狂欢,唱啊、跳啊,仿佛战争就是一个小插曲,此去不久就会有归音。可是谁也没想到,2年过去了,战争还在继续……

就像弗里德黑尔姆战前所说,战争会将每个人最丑恶的一面给暴露出来,两军交战,不是你死就是我活,战争泯灭了人性,再纯洁的人面对生死也会做出超越人道主义范畴的行径。所以,夏洛特告发了护士队的犹太人,威廉受命枪决了俄国的战俘,弗里德黑尔姆让俄国战俘向前去试探未可见的地雷,反倒是维克托和格里塔自始至终保持了一颗初心。格里塔为了挚爱维克托牺牲了自己的肉身,最终也没等来与爱人维克托的战后重逢;维克托就算在自身难保的境地也从其本心释放了一车厢的犹太人。

威廉和夏洛特互相爱慕,但战时都未表白,威廉深知枪林弹雨下的生命极其脆弱,他不确定自己是否还有未来,所以他也不敢轻易去表白承诺,他怕辜负夏洛特,所以宁愿克制情感的表达。而夏洛特也一直在等,或许等战争结束,或许等威廉的率先捅破那张窗户纸。可就在弗里德黑尔姆中弹,医护救治过程中,他告诉夏洛特,威廉死了。她彻底绝望了,奔溃了,她失去了信念支撑,她委身于主治医生,仿佛是找到了战时的一种生存方式,亦或者是为了报答主治医生优先救治了威廉的弟弟。而当她最后又遇到威廉的时候,她再次崩溃,她以为他死了,可他再回来时,她已不是清白身,无望。这就是战争,战争就是这样弄人。

少尉威廉一开始是作为德国人民的英雄奔赴战场,可中间看到了纳粹的屠杀和非正义,他失去根本的支持,他不知道为谁而战,而他的战死也将毫无意义。所以,他选择休战,以一个“死人”的身份独居在一个小木屋内,可到底还是被德军发现逮回去了,就算之前冒死立下的功劳,还是被判为逃兵,予以枪决。可正值用人之际的纳粹德军,最终变更了枪决审判,威廉算才是熬到了战争结束。通过威廉,我看到了一个战士的道德选择,而不是狭隘的爱国主义的盲从。

再说弗里德黑尔姆,他负伤返家,本该就此告别战场,可他倔强地重返战场,不知秉持着怎样的信念,是因为哥哥威廉战死,不忍一人苟活?是出于少儿朗爱国主义情怀?是看尽了战争的鲜血淋漓,失去了常人生活的本能?不知道缘何,就是这样义无反顾地奔赴。且就在德国已经大势已去的时刻,他本可以缴械投降全身而退,重回故里,了却下半生,可他还是选择倒在枪林弹雨之下,做一个德国战士。最后的最后,他还保留着那张战前五人狂欢后留下的黑白照片,不负真情。也许吧,满目疮痍的大地可以修复,经历战争的人心却是难以修复,所有的恐慌、良知的拷问将伴随着度过每一个日日夜夜,是一辈子挥之不去的纠缠吧。也许,赴死倒是一种战后的解脱,结果了战后的所有阴霾。

其实,最最美好的还是维克托和格里塔的爱情,虽然他们再未相逢,但那份真爱与付出确是战时最大的一份安慰。他亲手为她缝制了最美的嫁衣,她穿上那火红火红的礼裙,就是最耀眼的明星。可惜了,格里塔他高估了人性,她以为她怀有那个军官的孩子,就可以免除牢狱之灾,至少可以安全等到维克托,可是,她还是因为“失败主义言论”死在了纳粹的枪下。

战争,只是政治权谋的一个冷冰冰的工具,不应该是人与人之间的对抗,镜头下的他与她,都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都是一个个平凡的大众,都是一个个渴望生活的人。哪有什么德国人、俄国人、犹太人、美国人,其实都是一个个人。记起一个轶事,一户普通人家藏匿了一个犹太人,当战后接受采访是否知道其帮助了一个犹太人时,那个老翁答道,我不知道他是什么人,我只知道他是人。这才是人性应有的温度,这才是人之为人的存在。

我们都是地球村的村民,愿持悲悯之心,打破国界与种族边界,爱每一个人。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