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都红色小城:传承革命精神

1934年10月,中央主力红军共8.6万人集结于都,开启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于都作为中央红军长征集结出发地,为保障红军顺利突围、长征最终胜利和革命延续发展,作出了巨大牺牲和重大贡献。为全面展示中央红军长征出发这段历史,激励人民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传承好伟大长征精神。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园,形如一把镰刀,坐落在风光迤逦的于都河畔。园内依次分布着主题雕塑、集结广场、纪念广场、长征渡口、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馆、新长征广场几个部分,一条临水的木栈道贯穿其中,像一条丝带贯穿其中,将各部分串联连接在一起。

主题雕塑

纪念园入口的主题雕塑高7.5米,底座长8.6米,雕塑正面主题为“渡河出发”,背面主题为“依依惜别”,体现的是当年于都人民依依不舍地送别出征战士的情景。


纪念广场

一座双帆船造型的纪念碑归然屹立,周围的围栏上雕刻着中央红军各军团渡河出发的八个主要渡口;地面上是长征路线示意图。

纪念馆在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园东侧,是一座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直观展示了中央红军出发长征的历史,馆内有一幅由80双草鞋组成的中国地图,以纪念这双草鞋英勇远征的队伍。这是唯一一座展示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历史的主题性纪念馆。

长征渡口来到紧邻纪念馆的于都河畔,眼前不禁浮现出当年波澜壮阔的渡江景象。这里是摆在红军长征面前横亘长流,当时河宽600多米,水流湍急,大部队过河就只有架设浮桥。为了保障红军顺利渡河,在赣南省委、省苏维埃政府领导下,于都人民无私奉献,全力支持红军行动。日间的国民党飞机循环轰炸各个浮桥架设点,坚毅的于都军民便利用四个夜间,在于都县境内30里的河面上架设起数座浮桥,并布设了众多的摆渡舟船。黑夜笼罩下的江面,在此刻泛起阵阵涟漪,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人通过渡口横渡于都河,正是从这里出发,先驱们走向胜利、走出了一个全新的中国,此地也成为了“长征第一渡口”。

于都的红色故事,不仅是一段历史的记忆,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在新时代的征程上,让我们铭记历史,不忘初心,继续发扬革命先辈们勇于担当、无私奉献的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作者:詹美玲)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