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是行为主义/社会学习流派的理论、应用和评价,包括
- 行为主义介绍
- 条件反射的基本原理
- 社会学习理论
- 社会认知理论
- 应用:行为矫正与自我效能感疗法
- 评价:行为观察法
- 行为主义/社会学习流派的优势与批评
(本文包括行为主义介绍)
行为主义
心理学家从行为主义角度考察的问题包括:态度的改变、语言的习得、心理治疗、师生互动、问题求解、性别角色、职业满意等,当然在理解人的行为方面涉猎广泛的流派还提供了用来解释人为什么行程稳定行为方式的模型,即人格的模型。
行为主义对人格的解释虽然进展缓慢,但却在多年中稳步发展。早期的行为主义者把他们的描述局限在可观察的行为上。后期社会学习理论家扩展了这一流派的范围,加紧了不可观察的思维、价值观、期望和个体直觉等内容。社会学习心理学家还意识到,人只需要通过观察甚至听说别人怎样做就能学习。后来,许多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对行为采用了更多认知解释。如今,人格的行为主义流派和认知流派之间的界限已有些模糊不清。在心理治疗方面,称自己为“认知--行为"的治疗师也已不少见。
1913年,年轻而激进的心理学家约翰·B·华生发表了《行为主义者眼中的心理学》虽后1924年出版了《行为主义》一书指出心理学要成为一门科学,心理学者就必须停止考察心理状态,那些专注于意识、精神和思维的研究者并没有投身于正统的科学研究,心理学的恰当研究对象应该是外显行为。
与此同时,有一些其他研究者开始考察条件反射或者学习的基本过程。著名的俄国生理学家伊凡·巴浦洛夫发现,通过刺激与准备引起反应的时间配对呈现,动物就能对环境中的刺激做出反应。这一过程就是著名的经典条件作用。而桑代克、斯金纳等另一些心理学家考察了如今众所周知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笔者:两者的主要区别是,操作性条件反射是从有机体的自发行为开始的。在斯金纳的实验中是一个连接到食物的操作杆和一个连接到电击的操作杆,老鼠被放到箱子里自由活动,老鼠偶尔触及操作杆获得食物或者电击,经过多次之后,老鼠学会了只去操作食物操作杆。)
这些工作让华生相信,几个关键的条件反射原理就足以解释人类几乎所有的行为。在他看来,人格就是“我们的习惯系统的最终产物”。换句话说,在人的生活历程中,我们都在以多少可以预测的方式对一定的刺激做出条件反射式的反应。由于每个人都有独特的经历,使人对刺激做出独特反应,所以,每个成年人都有明显不同的人格。
华生的遗产在B·F·斯金纳那里得到了扩展(笔者:华生本人因为在1920年与自己17年的结发妻子理论而娶了自己的实验室助理,而被迫离开了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学术生涯无法继续,被完全中断,随后他就进入商界在广告行业开启了成功的职业生涯。)斯金纳把华生的行为主义定义为“激进行为主义”,对华生的极端观点做了一小步的偏离。斯金纳不否定思维和内心体验的存在,但他质疑,我们能在多大程度上观察到那些可以解释自己行为的内在原因。虽然斯金纳与佛洛依德的观点在很多方面根本不同,但在一点上很相似,两个人都认为,人们常常以为知道自己行为的原因,其实并不知道。
斯金纳说“快乐是操作性强化的副产品”。带来快乐的是那些能给我们强化的东西,在斯金纳最富有争议的一本书《超越自由与尊严》中,他声称,是时候超越我们用所谓的个人自由和尊严给自己的行为以自我奖励的幻觉的时候了。我们不能自由地根据内心的道德决定做什么事。我们因为一个人的高尚行为而赋予他尊严,但是由于行为是外部偶发的强化事件的控制之下的,所以这种尊严只是幻觉。如果你冲进一着火的大楼去救人,并不因为你勇敢或愚蠢,而是因为你有在相似情况下曾被强化和偶发强化过。(笔者:我们也可以从这个离经叛道的例子可以看到后来行为主义风潮经历的诸多批判之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