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和《霍乱时期的爱情》两书中出现了梦幻联动。
首先,部分情节出现交互,比如预防失忆的小纸条,比如香蕉园——“这里好像没有生命”(《霍乱时期的爱情》324页)……
其次两者都是中间起笔,医生参加朋友死亡验尸及葬礼;上校面对行刑队的回忆……
再次,不论是“百年”,还是“霍乱时期”都成了背景板,两者近乎就是同一件事——百年的拉美艰辛历史。
最后,《百年孤独》里“孤独”的解药就是“爱情”,至少马尔克斯是这样给出的。一来,霍乱成为爱情的同义词;二则,虽然世间充满孤独,但唯独爱会永存。要言之,爱情虽然不能成为拯救人类(孤独)的利器,但人类因为爱情,才看见了更多的可能性。
当然,《霍乱时期的爱情》毕竟是《百年孤独》二十年后的产物,某种意义上,实现了超越。
在各种精彩纷呈的爱情形式下,马尔克斯还是重点勾勒了两种爱情:“想象的”(或者说乌托邦)、符合当时主流观的。
女主与电报员的爱情就是想象的,用五十三年的等待换来的爱情;
女主与医生的爱情,则更基于现实,至少是当时观念中的“门当户对”。
要是把这样简单的故事脉络写得精彩纷呈,那么各种爱情形式就登场了,出现在电报员身上。
没有婚姻的生活束缚,电报员身体上很放纵(622个情人),他抓着不存在的东西追了一辈子,看似痛苦,却用这种方式来证明自己的爱。多说一句,由于大多数都是“门当户对”的爱情,所以,马尔克斯也是借电报员一生的各种爱情,来挑战人们的底线。何以言此呢?电报员偷情自然是偷偷摸摸的,但他却写了一本《恋爱指南》,这本书的畅销让很多人知道他的所作所为。(这种“书里书外”的世界互为相衬,再次实现了马尔克斯《百年孤独》般的构架。)
但这样写下去,必然压力很大,所以马尔克斯又把压力“传输”到了女主身上。女主自身性格是反叛的。越是不允许,她越渴望得到。
前半段,面对与电报员的恋爱被禁止,反而让她更加喜欢上了一个“影子”。(这种“不明”的情愫,让电报员等了五十三年)。现实的一碰面,一句话语便击穿了女主的防线,她匆忙嫁给了符合观念的医生。随后,女主和医生各自戴上了一个给外人看的壳,无法做自己。诚如,医生所说,“……对于一对恩爱夫妻,最重要的不是幸福,而是稳定。”故而,医生一去世,女主的反叛自然再度成为爱情故事的“伏脉”。
脉络清晰后,再来说说读后感。书读一半,会觉得“想象的”爱情败给了“现实的”爱情,但读完全书,马尔克斯不仅告诉人们“主流”的爱情输了,还输得很彻底。全书一开始的故事,其实去掉也无可厚非,但作者留下来的意图,很明显就是来嘲弄“主流的”爱情。跟医生交好的棋友都有爱情,而医生自己却没有,甚至于医生自己也在生活的周而复始与婚姻的千篇一律里,最终也厌倦了,走向了背叛(出轨)。更让人击节称叹的是:
医生一生都在对抗“霍乱”,最后自己的妻子却在“霍乱”的庇佑下寻到了爱情。
但又能说电报员真的赢了吗?未必,毕竟他最后也贵为董事长,才有能力营造“桃花源”(一条永不靠岸的行船)。哪怕赋予了“距离死亡越近,爱就越浓郁”的奥义。
抽丝剥茧,两相比较后,再来看,爱情的首尾呼应。是不是更觉讽刺(或言现实)呢?
“爱情,不可避免,爱情值得一生一世守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