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人生的上帝视角:漫谈人物传记

每一本人物传记,都像一颗浓缩了人物一生精华的胶囊。

而阅读传记的过程,仿佛是打开一扇跨越时空的门,穿行去到主人公所在的世界,从上帝视角,重现观察与审视这一生,然后在返回我们自己的世界之时,带着对人生的崭新思考。


然而,人物传记有着某些天然的缺陷:

第一类,是作者自己写作的自传。

自传的优势,是作者能够从主观视角,解释其内心活动及行为动机,有亲历现场的直播感,这些都是旁观者所不能“清”的部分,因此作者扮演着无法替代的讲述角色。

可是,也正因为作者自己还在世,并且很有可能作者自传里会提及的人也大多在世,人生的利益纠葛如缠绕的藤蔓,令人在描绘事物之时不得不前思后想,优柔寡断,取舍之间,事实的客观度也就变了形。

如今名人自传越来越多。美国总统及夫人们往往在离开白宫没多久就出版自传,著名企业的CEO们,有的还火热在任,就以自传的形式,进一步给自己的知名度添砖加瓦。

作者自己的自传,有着新鲜出炉的热腾劲,但无论从盖棺定论的角度思考,还是从客观性的角度审视,一家之言总是需要审慎采纳的。


第二类,是他人为主人公撰写的人物传记。

他人所写的人物传记,距离产生美,也难免产生了失真。

能够给他人写传记,往往是对主人公尤为感兴趣,从而亲自接触与交流(如果主人公还在世),或者收集了大量历史资料(如果主人公已经离世)的作者们。

给年代久远的历史人物写传记,受到时光阻隔与资料限制,恐怕格外容易渗入作者自己的人生理解。毕竟,被历史人物引发了强烈的人生共鸣,才是许多作家着手写人物传记的原始动力,因此这样的传记,便可能一箭双雕(或者无心插柳)地打开两段人生的上帝视角。

还记得余秋雨曾经评价林语堂的《苏东坡传》,认为把苏东坡的人生写得过于理想了。有幸拜读过这本《苏东坡传》,以及余秋雨本人的《苏东坡突围》,体会到苏东坡,这位有着传奇色彩的大文豪,他那跌宕起伏的人生,如何在历史观与仰慕者的反复折射中,显示出了“横看成岭侧成峰”的多样性。

最近读到《无法直面的人生– 鲁迅传记》,且先把文风按下不表,而想谈谈这本书如何开启了一个关于历史人物的相对时间视角

此话怎讲?

鲁迅先生实在是一代中小学生的“噩梦”,教材中的每篇文章都是重点,重要到逐字逐句。在我学生时代的记忆里,鲁迅是那张著名的黑白相片中瘦削的身影和冷峻的脸,他以及他那冷而狠的文字,仿佛从一开始便直接到达通透而有些绝望的中年,从来没有年轻过。

可是人物传记,让我看到了他的少年,而此刻,却是我的中年,这种时光颠倒与角色切换的神奇境遇,是人物传记所独有的天眼开启之旅。以中年人对世事的体会与理解,再反观一个少年的鲁迅如何在独特的历史、社会、与家庭环境下一步步成长为那个我们所认识的鲁迅先生,他的那些曾另少年的我如此费解的忧思与挣扎,顿时都可以懂了。


每个人的人生,仿佛从开始就进入一个传送带,日日迁移,昼夜不息,终点归于死寂。

在历史的长河中,每个人的传送带有着不同的起点与终点,对应成墓碑上简短的两个数字。

人物传记,使我们跳脱自己狭窄的人生视野,以全局观的角度观察别人的传送历程,成为一种并不完美却不可或缺的可能。就好像我们从自己所处的传送带上升腾而起,飞越到高远,再俯瞰这芸芸众生的生轨迹,纵横交错,热闹运转,与自己的如此相似,又如此不同。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