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定失败的刺杀
在高一的时候,语文老师教完《荆轲刺秦王》这篇课文,提出了一个挺有趣的问题,那就是为什么荆轲行刺会失败?虽然这个故事,大家都很熟悉。不过,我还是再 简述一下故事吧。
当年,燕太子丹为了洗刷秦王对其的羞辱和畏惧秦国的军队,决定让荆轲用樊于期的头颅,及燕国督亢的地图来觐见秦王,以博取刺杀秦王的机会。最后,如大家所知,荆轲刺杀失败了。
当时的回答,大多都是荆轲技术太菜了。直到最近 ,我对此才有一个更深的了解。
请听我为大家一一道来。我们首先要了解荆轲和燕太子丹想要达到怎样的意图。史记载:” 诚得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侵地,若曹沫之与齐桓公,则大善矣;则不可,因而刺杀之。彼秦大将擅兵于外而内有乱,则君臣相疑,以其闲诸侯得合从,其破秦必矣。”
大意就是最好的情况就是效仿曹沫那样,通过劫持齐桓公来收回失地。最坏的情况就是刺杀秦王,使其秦国内乱,从而让各路诸侯得以联合起来,打败秦国指日可待。
这个计谋乍听起来,感觉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但是,认真想一下,这阴谋有一个很大的不确定性。
如果荆轲真的劫持住了秦王,他也答应归还六国的失地,但是,如何保证秦王事后不会反悔。
这样的情况,荆轲和太子丹有没有考虑过?
答案是没有。我们可以从这几个方面看出来。第一,太子丹如果考虑过,就直接对荆轲说:“老大,你直接把秦王那家伙刺死得了”。第二,当时荆轲也说过一句话“往而不返者,竖子也!”意思就是荆轲仍是想劫持秦王,迫其订立归还六国失地盟约,同时,自己也可以凯旋而归。
如果说太子丹和荆轲的想法是天真的,那么,刺杀秦王的情况就是四个字:天意弄人。
当时,荆轲手捧着装有樊于期的头颅的盒子,而秦舞阳捧着藏有毒匕首的督亢地图。没错,按照准备好的剧本,真正手持那把见血封喉的毒匕首的人应该是秦舞阳,而不是荆轲。
我猜想他们的剧本有可能是为了达到胁迫秦王的目的,必定不能用匕首弄伤秦王,在某种程度上,是废了一条胳膊,这样又怎么能制服一个身材差不多的秦王啊。所以,荆轲刚开始的打算,是想自己制服秦王,秦舞阳用匕首来威胁秦王的生命。再不行,就让秦舞阳直接把秦王杀掉。
燕太子丹他们千算万算,也没有预料到这个十三岁就开始杀人的秦舞阳,居然在关键的时候掉链子,他怂了。
与人共谋大事,就必须要真正了解其人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这是十分重要的。很明显,荆轲就吃了这样的亏。
吃亏还吃亏,任务还是需要完成的。既然一个人,不可能活捉秦王了,那就退而求其次,把秦王杀了。
所以,他后面每一招都是招招夺命,不再是活捉秦王了。
在这里,可能会有人问一个问题:为什么原先会让秦舞阳执行刺杀,而不是应该荆轲执行。
因为荆轲剑术还真不咋样。这不是我在空口说白话。
在荆轲来到燕国前,就遇到了一位叫盖聂的剑客,与其比划几下,盖聂对其评价就是“不称“简单来说,就是不及格的意思。
同时,他刺杀秦王的表现,还真符合其评价。要明白,他的武器可是一把见血封喉的毒匕首啊,只需稍微刮伤了秦王,秦王就毒发身亡了。
不过,以当时的国际情势,就算秦王死了,对大局也没有多大的作用。东方六国尚强之时,犹不能抵御秦国,更何况,是已经处于残烛般的东方六国。
无论荆轲有没有刺杀得了秦王,最后结果都是一样的。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首《易水歌》传颂千载,不仅仅道出壮士慷慨赴义的心境,同时,也预示了荆轲最后的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