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六朝美学》作者:袁济喜
001、顾恺之是东晋名士,也是著名的绘画理论家和丹青高手。他在自己的创作实践中,运用当时盛行的形神论来探讨绘画美学问题,提出了一套以传神写照为核心的绘画理论。
002、南朝的谢赫,姚最等人继承、深化了他的绘画美学思想,形成了元朝绘画美学注重神似的理论特点。
003、顾恺之绘画特征及其理论的提出,与当时社会崇尚神似的人物品鉴风气有密切关系,他交往较深的东晋名士如谢安、桓温、羊欣,殷中堪等,都是以风神高迈而闻名,当时的,他绘画所表现的人物如,裴凯,谢坤等人也是当时的名士。
004、从思想上来说顾恺之受玄学影响很深,我们今天看到的他的一些诗,大都属于玄言诗一类,例如《水赞》。
对玄学的重要人物,如阮籍、山涛、王衍等,他都十分推重。从流传下来的《筝赋》片段来看,其内容基本上沿袭了嵇康的音乐观。
005、顾恺之绘画形神观的另一来源,是佛教形神观,随着佛教活动的盛行,造像立碑、图影写形的活动在魏晋南北朝十分发达。
艺术家所遵循的美学法则,也就是慧远、之道林等名僧提出的形神理论,从六朝的壁画影像,到北朝的石窟艺术,都体现了这种绘画美学观。
顾恺之生活的东晋时代,正是佛教开始兴起的年代,名僧之遁、慧远、道安与世族名士交往很深,他们的思想也被东晋名士所赏叹,顾恺之也在所难免。他的绘画题材有很大一部分属于宗教内容,他曾在瓦棺素画佛画,成为东晋著名的佛画家。
006、据唐代张彦远所作的《历代名画记》所载,唐代甘露寺的壁画,有顾恺之的《维摩诘》、戴逵的《文殊》、陆探微的《菩萨》、张僧繇的《神》和《菩萨》,其中以顾恺之的最为高妙。
007,顾恺之传神写照的绘画理论,是对先秦两汉绘画美学传统的继承与发展,同时也是对汉代绘画偏重教化观念的突破。
先秦两汉时代,绘画还停留在摹仿、写实阶段。汉宣帝时曾在麒麟阁绘制功臣像,东汉时,又曾在云台画二十八将,强调的是惩恶劝善的训诫作用,注重形似。
从今天所能见到的汉代壁画石刻内容来看,大多是表彰烈女孝子、宣扬儒家礼仪、渲染鬼怪神奇以及反映王公贵族巡守、田猎、作战、嬉戏、公宴和下层人民生产劳动的情景。
008、汉代张衡《请禁绝图谶书》中认为绘画的功能就是要形(刻画)实事;
东汉王延寿《鲁灵光殿赋》中提出,绘画要形神兼备;
魏晋曹植在《画论》中提及要形式;
王素所作《孔子家语》说,孔子观周,在周代庙室壁画中,见到大量人物形象,各有善恶之状;
何宴在《景福殿赋》中写道,图像当准适宜;
路基也说,宜物莫大于言,存形莫善于画。他们的理论基本停留在汉代人的水平上,没有什么创见,在顾恺之之前,真正重视绘画传神作用的是道家思想比较浓厚的《淮南子》一书,它继承了先秦老庄主神的美学观,崇尚人物的内在精神美。
《览冥训》作者认为,人的哀乐是内在精神所引起的,而精神是难以仿效的;
《精神训》说,形貌是受精神支配的,认为美的本源是神而不是形;
《说山训》批评画家画西施,容貌虽然妍美,但缺乏生气;画孟贲的眼睛,随大而无威严,丧失了人物内在精神美。
到了近代,随着人物品鉴重神风气的流传,人们开始重视神似。
戴奎安(道安)是东晋著名艺术家,他的人物绘画和雕塑甚为精妙,但被贬为神灵太俗,认为是他内心世情未尽的原因所致,可见人们当时十分强调神似的。
009、在继承了先秦道家、《淮南子》和魏晋以来崇尚神似的美学观的基础上,顾恺之在《魏晋胜流画赞》中提出了自己的形神观,他认为要传神写照,就必须抓住人物最能传神的部位,以刻画人物的内在精神。
他认为眼睛最能够表达人的内在精神,因此绘画中必须注意画好眼神。比如他观察到人在向人揖手作礼时,眼睛是注视着对方的,如果画中人物视线无所对,或对而不正,眼睛就会显得无神。
他为殷仲堪画像时,就奇妙地利用眼神来刻画人物,见《世说新语·巧艺》记载。
010、顾恺之的以形写神,重视的是艺术加工,而不是机械摹仿。在《论画》中提出要画好画,首先必须“神仪在心”,这样才能“手称其目”。西晋陆机《文赋》讨论了艺术想象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作用,顾恺之则在绘画领域探讨了这一问题。殷仲堪眼睛有毛病,顾恺之就巧妙地进行了艺术处理,使人看不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