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看电影《摔跤吧!爸爸》,竟然还是多次感动落泪!站在孩子的角度,感受着父亲的苦心培养;站在母亲的角度,爱怜着孩子们的苦乐成长历程。
不得不说这部电影的代入感很强,在很多情节和言语上,让观众触动非常大。推荐这篇励志又温暖的电影。
但这次让我思考更多的是关于家庭教育的启示。
1.家长的志向,理想往往能潜移默化孩子们。
父亲马哈维亚曾经是一名前途无量的摔跤运动员,迫于生计,选择了退役,他此生最大的遗憾是没能代表自己的国家赢得金牌。
为国家赢得摔跤金牌是他的梦想,这个梦想一直根植他心里,以至于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的身上。我们暂不讨论父辈们强加自己的意愿给下一代这个惹人争议的问题。
在传统的理念影响下,他也认为唯有儿子能传承他的梦想,可惜命运作人,他一连得4个女儿。
偶然一次机会发现俩个女儿吉塔和巴比塔竟然有着摔跤的天分。马哈维亚觉醒到,女子也可成摔跤运动员!于是,经验丰富的马哈维亚开始对俩女儿进行了魔鬼式训练。
女儿们经历了服从,反抗,后来终于了解到父亲的苦心,一起坚持梦想,抵制大家的嘲笑,一路前行。
女儿们一路过关斩将,不断验证着“女子也如男”,甚至“优于男”。这离不开她们自身的努力,但更离不开父亲的亲身陪练和对梦想的执着。
他们不急不躁,从小比赛到大竞技,从州竞赛到国际冠军。父亲明确的目标与专业指导,让她们不骄不躁,有方法有策略地斡旋,最终让她们脱颖而出。
古语称“虎父无犬子”,说的就是这个理。父辈们拥有王者气概,又懂得培养,孩子怎能不优秀?
2.根据孩子的天分,系统地规划与训练,一步一步达成目标。
吉塔和巴比塔表面看起来是不幸的,每天穿着男T裤衩训练,剪掉了女孩专有的漂亮长头发,在某种程度上看,甚至牺牲了童年。她们其实是幸运的,虽然出身贫寒,但有一个全国摔跤冠军父亲,且勇于打破传统与世俗,让她们成为自己人生的主宰者。
在发现她们的摔跤天分后,马哈维亚对她们进行了基础的体能训练,又在田地里DIY搭建了训练场,亲身指导。从简单到复杂,有理论有实践,还搭配了营养餐。
所有的这些,都是女儿们一步步成长的必经之路。孩子们渐渐成才,马哈维亚也从中年步入了老年。虽然她们一开始便知道目标,但她们始终慢慢来,一步一个脚印,从小村庄姑娘逆袭为世界冠军。
在如今的家庭养育与教育上,不乏有很多家长意识到孩子启蒙时家长陪伴的重要。每个家长各行各业,有的有自己的技能,有的有先进的育儿理念,有的有一颗上进的心,通过学习,摸索,在激发孩子兴趣上各显神通。这是一个非常好的现象,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家长的引导,在学习和生活习惯上,家长的作用不容小觑。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老师”当得是否称职,日后孩子的差异性就日渐显露出来。
3.在坚持梦想的路上,永远少不了看客与讥讽者,这个时候你需要的是不置可否。
在男权盛行的国度,马哈维亚培养俩个女儿学摔跤已让人大跌眼镜,让她们与男人们近身比赛更是让举办方赚足了噱头,在剃了男人头后让她们受尽了嘲讽。但她们有一个强大到无法反抗的父亲,从开始的被迫服从到后来的主动圆梦,她们的特立独行从开始的遭人耻笑,到后来的崇拜,并成为榜样。
一分汗水,一分收获。
在成功的路上,永远不是风平浪静,一帆风顺!越是新鲜的事物,越不被人理解与看好,它的后劲往往更足,当然,前提是有方法有门道,顺时代而为。
想进入一个新的领域,不难。
但若要精通,成为领军者,不易。
如果你付出平常人一样的努力,
最多能做到平均水平。
若想要更出彩,
那就得付出比常人多N倍的努力,当然其中也包括抗压,抗嘲的能力。
在和孩子们的亲子英语启蒙过程中,因为考虑到周围人的眼光,或是羡慕,或是嫉妒,都让我们有所顾忌,甚至一度我教导我的孩子,宝贝,在外面的话,如果其他人说中文,我们还是说中文吧。
现在想来,这是多么地多此一举。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4.在陪伴孩子成长的道路上,家长往往更加懂孩子,这时需要助一臂之力,保护孩子。
得了全国冠军的吉塔,成功进入印度国家体育学院训练,旨在以更专业的培训挑战国际大赛。奈何她的教练全盘否定了学员们之前所学,让她们无条件地服从自己的训练理念和技巧。可惜这些技巧并不适合吉塔,优秀但并不足够出彩。
在得知吉塔的处境后,马哈维亚毅然开启了陪读,并暗中指导吉塔。后被教练发现,告到了学校委员会。马哈维亚为了保护孩子们,声情并茂地话语与强烈的责任感及对国家摘金牌的强烈愿望感动了委员会。在最后一场关键比赛中,马哈维亚难挡教练的暗箭,但又恰恰造就了吉塔的夺冠。
很多时候,我们都认为孩子还弱小,需要陪伴和指导时,殊不知她们已经足够强大到让自己难以置信了。
授人以渔。在孩子成长中,我们愿意在保障人身安全的前提下,教给她们一定的方法与理念,其他的交给她们自己锻炼就好了。
但当明知道会伤害孩子,那家长便要尽自己的力量去与之抗衡。如同当今的应试教育,在有一些方面,确实扼杀了孩子的想象力和学习力,但不能改变这个教育大环境,因为孩子本身就是一个社会个体。
接受能接受的,不能接受的,在合情合理的情况下,和老师多沟通不失一个解决矛盾的好方法。若沟通不了,那就多理解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