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敦煌史,半部中国史----读《敦煌大历史》(一)

去过一趟敦煌,慢慢迷上了与敦煌有关的知识,陆陆续续读了不少这方面的书。其中,《敦煌大历史》以丰富的史实资料、幽默风趣的行文风格吸引了我,又进行了二刷。

作者邢耀龙是敦煌本地人,90后历史学者,同时,也曾做过敦煌守窟人。他的考证严谨,条理清晰,很值得细细品读。都说“一部敦煌史,半部中国史”,且让我放慢脚步,在敦煌文化中静听历史的足音。

遗忘规律提醒我,书读过之后必须要复盘。而面对这些满是知识点的历史内容,动笔与思考,不失是增强记忆的好方法。

首先,作者为我们揭秘:谁是最早的敦煌人?其实,在张骞之前,河西走廊作为一条便利的地理大通道,在先秦之前,便存在中亚与东亚的互动,但因为这些人没受过什么教育,故而没有留下记载。

最早的记录,源自《尚书•舜典》里面的一句:“窜三苗于三危”。意思就是说,尧在位时,曾将三苗部落流放到了三危。三苗在东南,是缙云氏的后裔,因为对中原暴乱而被舜制服并迁到了三危山附近,他们也就是后来在中国历史上扮演主要角色的“西戎”。

从鱼米之乡江南到遍地戈壁、荒漠的大西北,三苗人靠什么生存下去呢?其实,4000年前的敦煌,环境与三苗人之前所居住的江汉平原有许多相似之处,也可以种植水稻,所以,生活上并没有太多的不便。直到公元前1500年,北方大部分地区降温,降水量也大幅度减少,敦煌才出现了大面积的沙化,荒漠草原成了敦煌的主要地貌。好在,经过了500余年的变迁,三苗人已经逐渐适应了从农业到牧业的转型,成了马背上的民族。

环境和气候的变化,可以改造一个民族。曾经的三苗人,因为农业种植面积的逐渐减少,不得不以畜牧业为主要生存之道,身份也转换成了西戎人。因为降温厉害,被冻得瑟瑟发抖的他们被迫东进涌进中原地区,多次袭扰周朝边民,以至于周朝穆天子也不得不西巡亲征。但光脚的岂有怕穿鞋的道理?架不住一无所有的西戎人攻击,最终镐京被攻破,夏、商、西周所代表的三代时期到此结束。

所以,西周灭亡的真正原因,是犬戎和周王朝激烈的冲突所导致的,而并非我们所说的“烽火戏诸侯”这个低劣的游戏。

周平王因为害怕犬戎的锋芒,将都城迁到了洛阳。当时的秦国还是个不起眼的小国,秦襄公在周朝东迁时十分卖力地护送,于是,周平王便做了个顺水人情,开了张空头支票,说那些被犬戎占领的周朝土地都归秦国所有。一句玩笑,被秦襄公当了真。秦王经过与西戎的不断对抗,竟练就了一支虎狼之师,最终为秦始皇吞并六国积累了资本。

作者说:“如果历史是沉寂的荒原,拥有移动性的人或民族,就是燎原的星星之火。”

好了,敲黑板,最早的敦煌人就是三苗人。是他们用智慧和劳动,掀启了中国西北边境开发的序幕。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