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龄越大,思路就越清醒,却也越觉得烦恼。
按部就班努力读书,报考专业时候经不住家人的软磨硬施,顺利地如家人所愿进入师范学校就读一个师范专业。说实话我那会儿还不懂得什么前景,也不懂得什么自己的意愿。只是惯性使然,一昧地装作乖巧,一昧地听从所谓的好的建议。
或许那会儿我会觉得不舒服,不舒服是因为被人强迫做了自己不喜欢的事情,而不是因为被迫替代了自己的目标。
因为我没得目标,如果挣大钱算是一个目标的话,或许我还算得上一个有梦想的人。所以我面临人生的第一个除了考试选择题之外的重要选择时没有坚持己见。
说实话我已经丧气了为自己争取的勇气以及清醒的头脑了。二年级那会儿,有人在学校里宣传一套八本的书籍,里面包括了各种童话故事、寓言故事、诗歌、成语等等,每一种类型自成一本。
当时我特别喜欢,回到家就求着妈妈给我买,可是当时家境真的很差,一套五十多块钱的书妈妈是无论如何也不会给我买的,即使要买可能也得思考上几天。可我本来就是一个急性子,加上卖书的人今天结束之后就不会来了。所以我央求妈妈,用尽了各种方法,哭闹着跟在干活的妈妈的身后,铁定了心思不给我买我就不去上学了。
我还记得我哭得很惨,就连旁边和妈妈一起干活的人都劝她给我钱买书算了,又不是什么其他的东西,书买回来总归有用的。后来我如愿以偿,得到了人生第一套除了教材之外的书。
我记得那套书买回来之后我特别珍惜,里面的各种故事令我非常着迷,就连诗歌我也一字不落地看完了。整套书看完一遍之后,寓言故事、童话故事我后来继续回看,甚至晚上睡不着家的时候会打着手电筒翻开看。那一套书给了我无比丰富的童年回忆,现在回想起来,仿佛是自己亲身经历了书中的故事。
那是第一次不懂事地去争取自己的目标。我不知道这个行为、这套书给现在的我带来了有意义的东西。可我想,这种意义或许是潜移默化的,是不容易察觉的。
可是我现在越来越不知道自己想要争取的是什么。
在与家人对于“我的去向问题”的争吵时而让我倍感压力。他们会想要你从小到大一直按部就班:还行的大学、稳定的职业、还算富裕的夫家,最好一切都在他们掌握之中,因为这都是为了我好。
有时候我也很想就这样按照他们的想法活下去算了。可是我直率的情绪不让我安分守己地接受这些东西。
他们时而为这个事情争吵,在某次争吵的时候,妈妈责骂爸爸:都是因为你这样子,你的女儿才会这么反抗,高考也考得那么差。
听到这句话我真的很难受。高考已经过去六年了,我妈妈依然耿耿于怀。或许她是对我失望了,明明是一个贴在“天子骄子”的光荣榜上的女儿,居然高考只考了个普通本科学校。她曾经怀疑我早恋了所以才学习越来越差安慰自己,实际上我在学校唯唯诺诺,连男孩子都很少靠近。
所以让我压抑的就是这样的点,他们只顾关心我的成绩、身体健康、未来……却没得深究我为什么成绩变差,成绩变差带给我的巨大落差,这些他们统统没有去担心。虽然他们作为家长已经做得很好了。
在争吵下争取,我慢慢地不知道自己是为了争取自己的目标,还是为了争取脱离他们的掌控而争吵了。
越来越讨厌和他们联系,同时很羡慕那些几个月不用跟家里人联系的朋友,而我几乎隔天,甚至每天都会收到家里人的电话,都是一些表面的枯燥的担心,以及对你就业的絮絮叨叨。
现在的我失去了像小时候那般争取的勇气,我会慢慢妥协,或者跟他们盘旋,撒谎自己会按照他们的意愿去做。想想这样的生活真的好没意义。像极了小时候做题,做题的意义是为了考好学校。我要考个好学校,所以我要努力做题。就这样听从别人的谆谆教导,做题做题……放弃一些爱好,最大的快乐就是解题带来的成就感。
可人生不只有做题才能获得成功,做题了也不一定能获得成功。就像现在的我,不仅没有获得成功,还丧失了普通人的快乐。
继那套书之后,我看的第二本书是语文课本后面的名著推荐的《简爱》。那会儿家境有所好转,这本书是我和爸妈去书店买的,我不费力气就得到它了。虽然这本外国名著对于小学时候的我来说看着有点迷糊,外国名字也很难记,只知道算是现实版的灰姑娘,普通家庭教师嫁给了有钱先生。
看的第三本书是《活着》,初中那会儿从老师手中得到的,也是毫不费力气。看得也是迷迷糊糊的,或许我做什么都是这样。但是就是这会儿,我梦想着自己有一天也能写出这样的书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