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自己的微信,QQ,大多数“好友”都是同学,基本所有的群都是班级群和宿舍群。小学群、初中群、高中群、大学群,很多很多。我相信很多人都是这样。
毕业之后,基本上所有的群,就很少有人在群里说话了。但都默契的没有退群。慢慢的,群里开始有很多广告。
不管哪个年龄段,在学校,好像都默契的和舍友走的近一点。我从小学就开始住宿,只不过那时候是所有女生都住在一个大寝室,和谁结伴而行好像都可以。再或者,就是和自己来自同一个地方的同学走的近一点。小小的年纪,好像就开始懂得排外了。
再后来,到了初中,高中,住的寝室变成了8人一间的寝室,又开始划分成了一个个小团体,八个人同行的很少。
但不管在那个年纪,都有一个独来独往的人,他们一个人下课,一个人吃饭。看起来好像很孤单。我小时候会觉得这样的人一定很难相处,这么不合群。
那时候,看见有人一个人,下意识都会远离他,看到有些人打成一片,会下意识的想加入他们,成为他们中的一员。不想被人说孤僻,不好相处。
我还记得小时候的那个小团体,还干过很多傻事。比如,所有人都在一块纸上,写下自己在这个小团体当中最喜欢的人,再或者一起偷溜出学校买东西,想起来就想笑。
但到了大学之后,我突然也很想成为这样的人。和别人同行,就一定要为了对方而迁就她,或者是中午吃什么,去哪里吃,今天要不要去上自习等等等等。如果不一样,就表示要有一方让步。现在我知道了,朋友是要志同道合的,不用为了迁就他,改变自己的计划。不是都说,俄罗斯方块告诉我们,合群就会消失吗?
曾经最活跃的那个宿舍群也已经沉寂很久了。什么时候开始,我们都断了联系。自己都没意识到。可能是因为我们都各自加入了新的群体。
大学的班级群,通常都是“收到”,再或者就是各种各样的截图和投票。
大学里,好像接触最多的就是舍友了。如果连舍友都没办法成为朋友的话,好像就真的交不到朋友了。而我们的宿舍群,也挺安静的。都说每个宿舍都会有一个话特别多的人,可以活跃气氛。但很不巧,我们宿舍就缺这个人。导致宿舍平常其实也没什么人说话。宿舍群更是安静。
而且,不要觉得舍友一定就会是朋友,你们只是有缘住到了同一个屋檐下。来自天南海北的六个人,在毕业之后各奔东西,就像两条相交的直线,最后是渐行渐远。
我很羡慕那些可以独来独往的人,不要觉得一个人就会孤独。
有多少人又有多少朋友会在毕业之后依然联系,关系不减当初。曾经那个连上厕所都要一起的小团体,最终还是散了。已经想不起来上次联系是什么时候了,或许就算在大街上遇到,也不过是点头之交了。
其实,圈子不同,何必强融。一个人更自在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