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一天,我们不在了,该给孩子留下些什么?
大概是三年前,朋友圈曾被“41岁北大才子魏延政英年早逝”的消息刷屏过。
后来他的遗作《天涯若比邻》出版,从书里,我看到了一位父亲对孩子最深沉的爱,以及家长能够给孩子留下的最珍贵的礼物。
魏延政写到,在得知自己体内的肿瘤已经无法通过手术切除时,他的孩子只有4岁。
孩子看着爸爸妈妈整日沉默郁结,便画了一张杂乱的涂鸦想要鼓舞人心:“爸爸,你得了癌症,要是你没有了,这是我送给你最好最好的礼物。”
魏延政感动之余也有些悲戚:孩子知道他会死。
在明白这一点后,他开始盘算,假如哪一天他突然没了,该给孩子留下些什么。
思考许久,他拉着孩子走到家里的小黑板前,写下了四个字“智力、毅力”,并带着孩子一起朗读:“人生做事第一要靠智力和毅力!”
孩子跟着念了一遍,魏延政才说:“这四个字,你现在或许不懂是什么意思,但一定要记住,每天给爸爸背一遍。
智力就是你聪不聪明,毅力就是一件事没做好,就要有常年累月的决心,一定要把它做好。
智力和毅力是相辅相成的,没有人天生就一辈子聪明,小时候聪明但是没有毅力不努力也就小时了了,只有有毅力的人可以把自己变得越来越聪明。”
第二天,魏延政在小黑板上写下了“朋友、助力”四个字。
他告诉孩子,长大后讨生活做人在先,做事在后,一群人的力量比一个人的力量大得多,对朋友要真诚,这样别人才会帮你。
第三天,黑板上又多了“眼界、定力”四个字。
“一个人能力变强,能做的事情变多了,才能见识、接触到一般人一辈子都接触不到的事情,他就比一般人懂得多,这就叫眼界;
当一个人能力强、能做的事多了,就会有很多人和事都来找他做,好事坏事都有,甚至好事里都可能蕴藏着坏事,只是短时间内很难看清楚,这时这个能力强、眼界大的人就需要禁得住诱惑,少犯错误,多做好事,这就叫定力。”
面对四岁孩子的理解能力,魏延政解释得很费力,却力保足够明晰。
此后每天上学出门前,他都会让孩子把这“十二个字”背一遍给他听,确保孩子用心记住才能稍稍安心。
物质可以满足一时的需求,却不能成就一世的繁华。
有时候,留给孩子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比有价值的实物更加珍贵。
它叫教养、能力、性格、气质、品行、思维和肚量,虽然无形,却能够渗透到孩子的骨血里,成为他们人生和命运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