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怎么就不理解我呢?”每次见面都是这句开场白。
最近二个月来,因为女友和自己闹分手,我的这位好朋友,暂且以小李称呼之。变得焦躁不安,茶不思饭不想,还经常失眠,年纪轻轻的开始大把掉头发。在单位也经常颠三倒四,一个月时间被主管训了4、5次。当然,每次被训后就是我出马的时候。
从小到大,小李就是那种“别人家的孩子”,作为家里的独子,家境优渥,人也长得高大威猛,属于很受女孩欢迎的类型。上学的时候成绩好,踏入社会后工作好,要结婚了女朋友也找的远超标准线-——公务员。漂亮的不像话,偏偏还乖巧懂事。
小李步步踏着鼓点,潇洒地走在同龄人艳羡的目光里。直到两个月前。
因为婚房要办贷款,两个家庭的大战也比普通人家来的更早一点。本来订好的结婚酒店,也被迫推迟。“都和亲朋好友说好了,现在搞成这样太丢人了。”小李边说边用右手不停地使劲镐头发,每次总有那么不幸运的几根被强行宣判死刑,在阳光下闪着最后的光芒,孤独地和灰尘不断旋转。就像小李接下来每次都要进入的死循环。
“一开始是说好了我们家付全款买房,可是我爸做生意临时资金周转困难,只能贷款啊。我总不能逼着我爸一大把年纪了再到处借钱吧?”本来是“婆婆和媳妇掉水里先救谁”的虚拟道德困境,到了这个一直幸运的家伙这,就变成了不得不面对的现实困境。
“我就不明白了,怎么就这么点事,她就不理解我呢?”小李停止镐头发,使劲掐住中指肚离指甲韭菜宽的地方,示意“这点小事”。“三年的感情竟然不敌几十万的房款?”小李想不明白。原来一直很懂事的女友怎么突然就“蛮不讲理无理取闹”了呢?
“还有丈母娘,原来对我挺热情的,有时候我们闹点小别扭,还经常帮我说话,现在竟然不让我进门,说我‘背信弃义’……”
“你说说,她们怎么都不理解我呢?”小李又开始了循环播放模式。
她们当然无法理解你。她们和你完全不同的成长经历、不同的教育背景、不同的思维模式、不同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怎么能完全理解你呢?我只能在内心反驳。对正处于“祥林嫂”阶段的小李来说,我的作用和一堵墙、一面镜子没多大分别。
古希腊刻在阿波罗神庙上的箴言“认识你自己”,作为智慧的最高象征流传至今,可见认识自己是多么困难的一件事,何况理解另外一个和你同样复杂的人呢。就像我对朋友小李的情况“很理解”,可这并不妨碍我偶尔兴致勃勃地观察他的头发在空中落寞地舞蹈。
你怎么可能对对方的感受完全感同身受呢?无论关系多么亲密。我们都不可能像《阿凡达》里纳威族那样,通过神经系统的接触就能对彼此的思想和感受一清二楚。
人类要想彼此理解,只能是个完美的假设。但我们的天性总是追求完美,无论是对自己,还是要求别人。于是,我的朋友小李就陷入这样的心理泥潭中无法自拔。
是的。这其实是个心理问题。不健康但正常的心理问题。
就像斯科特•派克在《少有人走的路》里直言不讳到:几乎人人都有心理问题,只不过程度不同而已;几乎人人都有程度不同的心理疾病,只不过得病的时间不同而已。
我们每个人都有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有些问题就像“感冒发烧”,难受几天,咬咬牙就挺过去了;有些问题很可能会引发“肺炎”,没有几个月彻底规范的治疗无法治愈;严重的可能会导致“脑膜炎”,甚至危及生命。
这大概是一个不算太严谨但比较形象的,从一般心理问题到严重心理问题再到神经症的比喻。
而且心理问题的衍变,也像感冒发烧一样,病程拖得越久,症状越严重,就越有可能滑向“肺炎”或者“脑膜炎”。可怕的是,当身体上的疾病越来越严重时,我们往往会积极地选择就医;而心理疾病却选择隐瞒或压抑,“不是病”或“得了精神病”是我们最常见的心理误区。
在西方,小到一般的情绪困扰和行为问题,大到酗酒、婚姻、失业等重大生活事件刺激,都会去找心理咨询师诊断、治疗和进行相关指导。由于我们特殊的国情和文化背景,“朋友”似乎替代了这一专业进行心理疏导治疗的心理咨询师的地位。
还好,作为小李的朋友,我是个喜欢心理学,进行过专业正规心理咨询培训的好的聆听者。所以,最后我把小李介绍给我的导师——一位有着十几年丰富心理咨询经验的资深心理咨询师。
上周见面的时候,他的开场白终于变成:“哎,你这个导师挺厉害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