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的哥窑背后到底有什么?

宋代将瓷器推到了一个发展的最高峰。制窑体系的大量形成,南北瓷器的巨大差别,使得宋代的瓷器出现了百花争鸣的局面。其中宋代著名的五大名窑瓷器更是一直为后人所称道。

其实瓷器的身影最早出现在我国的“殷墟”,但当时的瓷器仅仅是“原始瓷”。并没有我们后世中华瓷器的华彩精巧以及美轮美奂的外观和内质。但宋瓷做到了,它真正的代表了华夏瓷器的美。在宋代这个瓷器艺术各方面发展都非常繁荣鼎盛的时期,哥窑瓷却成为了最为神秘的一种。

它的价值贵过黄金,但在那个瓷器发展鼎盛的时期,流传下来的数量却稀世罕见!

它的外观美丽,令人惊叹,即便窑址遍地开花,但至今却身世离奇!

最早对哥窑的记载可以追溯到元代孔齐的《至正直记》,其中所记:“乙未冬,在杭州时市哥哥洞器者一香鼎,质细虽新其色莹润如旧造。识者犹疑之,会荆溪王德翁亦云:近日哥哥类古官,不可不细辨也。今在庆元见一寻常青器菜盆,质虽粗,其色亦如旧,不过街市所货下等低物使其质更加以细腻,兼以久则乱真矣。予然后知定器、官之不足珍玩也,所可珍者真是美玉然记。”

哥窑瓷器非常珍贵。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知总数也不超过300件左右。它的特点就是釉面布满裂纹,片文大小有别、颜色深浅不一。瓷器的釉色以月色、粉青、大绿为主。常见的国内一线拍行藏品征集:壹三一;另一七*一三零&零肆器物造型有炉、瓶、碗、盘、洗、罐等,均为宫廷用瓷式样。外观上哥窑瓷器光洁莹澈,釉内虽多有气泡,但却好像珍珠般一样若隐若现隐现,神奇美妙。这种现象行话叫“聚沫攒珠”。

瓷器的纹片也是多种多样,从纹道来分,有鳝鱼纹、黑蓝纹、浅黄纹、鱼子纹;从纹形的角度来看,有纲形纹、梅花纹、细碎纹、大小格纹、冰裂纹等。其中冰裂纹最为著名,

千万不要不看这种浑然天成的开片及裂纹效果。即使是经验丰富且老到的烧器工匠操控,也不一定能呈现预期的艺术效果。这就更让哥窑瓷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早期哥窑

宋代早期瓷器所施石灰釉,石灰釉所烧部分青瓷器,釉层薄而透明,相比之下,南宋龙泉窑主要用釉为石灰碱釉,釉料在较高温度下色泽好,润泽程度高,玉质感强。

早期哥窑以石灰釉,有“铁足”或“紫口铁足”,器物口处似一道釉层,器物釉层较薄。宋代哥窑仿制古青铜器较多,鉴定皇室、王侯将相用品首先要有气势,也就是气场,“气场”不足者均为后世仿制品(元、明、清皆有仿制),因为宋代哥窑制瓷工艺已经失传,后世只能仿制器型,然器无神韵。

宋早期哥窑双耳炉

龙泉哥窑

龙泉哥窑主要产于南宋浙江龙泉地区,所烧瓷器以青釉瓷器为主。我们知道,当时烧制瓷器有两种胎,其一,白胎;其二,黑胎(掺入紫金土),部分瓷器“紫口铁足”,胎体厚重,胎质坚密。当时龙泉哥窑具有当时龙泉窑的影子,釉色粉青、灰青,釉质类似于龙泉窑,釉亮程度却不比龙泉窑,玉质感较强,有金丝,铁线不明显。

南宋修内司当时也烧一小批哥窑,当属南宋后期产品。这批产品典型特点:玉质感强,瓷器“紫口铁足”,与前期产品相比,“聚沫攒珠”现象不明显;器型规整,品种较多,气势感偏弱喜柔;釉为石灰碱釉,玉质感与前期哥窑相比偏强;开片却与前期哥窑瓷层程度弱。

南宋哥窑三足炉

宋代哥窑总的特点:具有“金丝铁线”纹或“冰裂鳝血纹”;胎色黑胎或黑灰胎;部分器物“紫口铁足”或者只有“铁足”;釉面乳浊感强;表层油腻蜡质感强;大开片,瓷片因年代久远,片层外鼓明显,部分瓷器大开片包含小开片,层裂感强,可追溯至北宋,层裂感弱或无层裂,为南宋;瓷器放大观察“聚沫攒珠”现象明显,无“聚沫攒珠”或气泡大小变化梯度小为元、明仿制品;精品玉质感强,迎太阳光下瓷片类似白/黄玉。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姓名:毛宁 公司名称:宁波大发有限公司 《幸福精进》学习营第41期努力组 【日精进打卡第005天】 【今日经典诵读...
    梧桐树_ea00阅读 1,391评论 0 0
  • 低头走路_455e阅读 689评论 0 0
  • 2017.7.11 没想到,我变成了工作狂。 沉迷于工作,日渐消瘦。 真佩服那些每天下班以后还能学习、考证、兼职的...
    热闹且孤独阅读 6,556评论 0 0
  • 花有味 十里春风醉 味极雅 两岸乐泉洒 人影疏 晨曦光无暇 不与争 残韵景自华 绿渐多 花落泥土发 滋傲骨 凝脂溢...
    仲虎兄阅读 2,981评论 0 2
  • 我和大霞睡一张床,晚上我睡在她脚头,我躲在被窝里吃月饼,但月饼是我最讨厌的蛋黄馅,我只好把蛋黄馅掏出来,悄悄地放在...
    藤木同学阅读 1,358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