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为保护学生隐私,以下涉及的名字均为化名。
1.蝴蝶效应
蝴蝶效应,描述的是,一只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以在两周以后引起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人生的微妙之处在于,一些微妙的举动和变化都能引起巨大的变化。
那还是三月份,我从同事家出来,正准备一个人去操场跑步,刚好从班上窗前飘过,恰好就看到坐在教室最后的小七正在玩手机。这就是我为什么不喜欢去窗前“偷窥”学生上课的原因,一方面我觉得应该尽可能的信任学生,光靠老师推着走的学生是走不远的,另一方面这样总会有意外收获或者看见些不尽如我意的现象,这对于眼睛里容不得沙子的我就容易平添许多烦恼,所以,有些事我还是希望不知道的为好,这大概就是教育界版的“掩耳盗铃”。
我打开门,把小七叫了出来,我没打算和他讲太多道理,因为这三年讲了很多,基本不管用,他在学习上已经自暴自弃了。简单的几句说理后,我问他哪来的手机(因为经常和他家长打交道,知道家长不太可能把手机给他),他挺仗义,只是沉默不语。
我叫了几个坐在小七旁边的学生,问他们手机的情况,都说不知道,我只得叫来一个和他关系好的学生小W,我之所以这么信任小W,这里头也有些因缘,初一时他在校园超市里偷些零食被超市给抓了,他被叫到了我这,在我简单的几句批评后,他表现的很懊恼,还抽了自己几个耳光,此后类似的事就再没发生过,做事也积极认真。每次小七旷课,我问他总一个准,他也基本不会撒谎。他出来之后,就承认了手机是他的,我把手机的情况问了个遍。原来,小W的爸爸和妈妈分开之后,他爸爸在外面打工,他跟着奶奶,奶奶性格特别强势(之前打过交道),奶奶不喜欢他和妈妈联系,他妈妈可能是为了方便联系,有可能是为了满足他的意愿,就在移动公司给他弄了一台比较廉价的智能手机,他怕放在家让奶奶搜刮走,就随身带着(我相信他的话,这一段故没做具体考证)。然后,放在抽屉里,小七晚自习闷坐着,偶尔拿过来玩。今天,恰巧被我发现了。
事情算是水落石出了,我同小七说,小W也是念及朋友之情,不好意思不借给你,毕竟这手机对他也重要,但是他还是借给你了,这说明他很把你当朋友,而你丝毫不珍视这份情谊,将他的手机置于险境,你辜负了他,之前你旷课不在家,他总是一五一十的告诉老师,也是担心你,关心你,不像其他同学只会帮你瞒着。我努力唤醒小七内心的良善,他只是沉默,我也没打算和他较劲,打算让他先进教室,可是他站在原地一动不动。我说了好几遍,他仍无动于衷。我便打电话叫他家长来了,在等他家长来的这段时间,通过简单的聊才发现他误会了我的意思,他听成我让他站着等家长来。
就这样,他家长来后,我把事情的前因后果讲了一遍,他家长做了一些简单的告诫之后,也就作罢,我无意再进行过多无意义的说教。批评也好,教育也罢,学生的性格特质、所花费的时间性和道理的情节性很重要,切入点不对,道理只会无果而终。
令我意外的事,当着家长的面,他提出要和我单独聊聊,我就让他家长先回去,反正也快放学了,然后他单独和我说了几句话,和小W有关,他说小W家没电视,没电脑,周末的时候在家哪也不能去,真的很无聊,他没事就用这手机看看动漫,打发打发时间,他提出希望我把手机还给他,并作出保证不会再在学校玩手机。我听着也有道理,人嘛,有些自己无伤大雅的爱好就不太容易荒废了自己,也挺为他仗义执言所动,我便答应了他,然后把小W叫了出来,给了他一个折衷的方案:星期一到星期五手机就放在办公室里,需要联系家长再去拿,到星期六下午上完课你可以到办公室拿回去,然后星期天晚上放回去,他欣然接受。另外,还告诫他,希望他这段时间好好努力,争取考上高中,他点了点头。
当晚,放学之后,小七的家长来了个电话,说他怎么还没回家,小七和你说了什么。我说,说了些小W的事,我想这事家长也无需知道,就一笔带过,并让家长再等等看。后来,小七再打电话来,说他回来了,说是放学之后和小W在上顿渡的街头走了走,回家晚了。我一边应着,那就好,一边念想着,希望他们是经历了这一段感情更深了。
2.风云再起
在此后的几个礼拜,小W都照例,把手机放了拿拿了放,直到4月16日开始的为期一天半的体考,可能是趁着空闲时间可以再玩玩,他手机没像往常那样放回办公室,4月17日的晚上,手机放在教室抽屉里,就在课间的几分钟,手机就不见了。第二天早读,他走到我面前,说自己的手机丢了。我很错愕,我对学生的道德品质、行为习惯要求的高,加上学生们虽然成绩一般但绝大部分还是正人,这是近三年我班上发生的第三起“偷窃案”,已经许久没处理过这种事件了。
在当时,我甚是失望,我下意识的问他,手机为什么不放回去?他只是沉默。木已成舟,我只得先行作罢,然后问他怎么发生的,他把整个事件的过程简单的讲述了一遍,上课时手机还在抽屉里,他课间去上了趟厕所,手机就不见了,从他对事件过程恳切的描述中,我基本确定是本班同学所为。我让同学们安静下来,很严肃的说道:昨天晚上,小W手机丢了,我希望“借”去玩的同学能够尽快放回去,这样我就既往不咎,当做什么也没发生,别等我来调查,到时候就没那么简单了。
之前很多同事会说,班主任到了初三会很累很忙,但是我感觉我到了初三反而更轻松了。班上一个学期也基本上没什么事发生,我只需苦心于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
作为班主任,我倾向于激励学生人性的美好的一面。我猜想有可能是有同学拿去玩了忘了及时放回去,因为在我的印象中,班上的同学没有那种“鸡鸣狗盗之辈”,可能只是一时经不起诱惑,胆子应该没那么肥,拿走的同学应该会顺势就放回去。这事我也就没太放心上。
3.福尔摩斯化身
我低估了“作案人员”。
当天晚读的时候,小W又找到了我,说手机没还回来,我心凉了一截。
我坐下了看了看讲台下的同学,甚是苦恼,认真思索了会,起身让大家先停下来,问昨天晚上课间十分钟有谁在教室里。小W坐倒数第三排,我看了看,其中就有坐他后面的一排男生举了手,我便把他们叫到了教室外。
一个一个问他们昨晚有谁去过小W的位置上,其中两个男生没有提供丝毫的线索,另外一个平常沉默寡言的男生若有所思,提到了两个名字,小H和小J。
我把小H叫了出来,问他有没有看到谁靠近小W的座位,他提到了他和小W一起去上的厕所,小W在一旁很肯定的说不是他。我便没有再问下去。这时候,我一头雾水。只能把网往大了撒。
把最后两排的学生都叫了出来,准备把他们叫去我们年级空置的教室里(我平常图清闲,经常会停自行车在里面,所以特意留了个这教室的钥匙)一个一个的单独询问,我让学生去办公室拿钥匙,办公室巧不灵的又锁了门,我只得让学生去其他教室找老师拿钥匙。趁这会功夫,我让出来的学生按学号排好队,我顺势观察了下他们,看不出任何的异样。
我只能把脑海中有关测谎和审讯的问题都回忆个遍,这时候我灵光一闪,想到大部分学生都不擅说谎,心跳容易加速,又联想到班上有部分同学手上会带小米手环,就又让其中一个女生去班上借了两个小米手环,这一点很重要。
然后就开始比较长时间的无目的似的搜索线索,串联信息。
他们在教室外排好队,我让他们一个一个进来,我按着顺序一个一个盘问,主要是想知道有没有学生看见有谁去过小W的座位,顺便做出筛选出一些可疑人员,联系平时他们的表现以及他们的临场反应,更重要的是要有不在场的证明(时间和同学证明),通过不在场证明,排除了很大一部分学生,对这部分被排查的学生就重点询问在课间有无留意人员走动情况。
在盘问的过程中,有位比较憨厚的女生透露了个小细节,他提到了坐在她前面的小C平常习惯不是很好。我当时挺不相信,在我眼中,小C虽然学习不好,但是长相憨厚,不像是这种人。我一时也不敢妄下判断。只得继续接着一个一个盘问。盘问过程很快陷入困境,大部分同学压根不记得那十分钟发生了什么,零星的就是上厕所或在教室外玩,压根没有线索。我想人的记忆有这种特点,没有特别情感波澜的事,一般都很快会被淡忘,尤其是不太会留意那些零碎的时间。
但是,临近尾声的时候,小C走了进来(他学号比较靠后),表情和神态和平常并没有什么不同。我把问前面那些同学的问题问了他,他的回答与之前的同学有很大的不同,他在极力描述细节,非常具体,甚至是分钟数。
提示:具体对话可能有些许出入,但大意如此。
我:“昨晚上课你干嘛去了”
小C:“上厕所去了,然后还有两分钟上课,就回教室了”
我:“和谁呢”
小C:“我一个人,我平常都是一个人去上厕所。”
我:“上个厕所这么久?”
小C:“上大的”
我:“然后呢?回到教室之后呢”
小C:“然后看见小W和小七在那玩,就去找他们聊了会”
我:“聊什么呢?”
他开始有点狡黠,语气有些轻蔑,礼貌而略显尴尬的笑着说“能聊什么呢,游戏呗”
我:“那然后呢”
小C:“就打铃上课了”
我:“你现在紧张吗?”
小C:“不紧张”
我:“那你怎么知道还有2分钟就上课了?”
小C:“快打铃了啊”
我:“那怎么确定是2分钟呢”
小C:“我说的是好像还有2分钟”
我:“你刚刚说的是很确定的说是2分钟”
小C:“我说的是好像,我也不确定”
在厚重的镜片下,他开始频繁的眨眼睛,语气也有些微颤,手也开始微微抖动。我开始有些预感,他有在心中预演过一遍,怎么应付我的盘问。这个时候,我开始尽量加快问问题的速度,避免他做更多的思考。在盘问的过程中,特别注意留意他的反应,这时候正好看见他手中带着小米手环。
我指着小米手环,问:“你平时心跳多少?”“八九十吧”
我:“那你现在测试一下,我感觉你有些紧张”
他按了下,过了会,发现没测到,我让他再测一下。我探过去看了下,数字定格在:112。
我:“你现在很紧张耶,你紧张什么”
小C:“和老师说话多少都有点“”
我:“可是,你刚刚说的是不紧张”
他的话语中有多处相互矛盾的地方,这时候,我有意识地把他假定为“嫌疑人”,运用破案电影电视里经典的场景,尝试引诱他进入我的语言陷阱,尽可能的把他和事件联系起来,快速的问,让他不加思考的作出最直接的回答。
我:“你去小W位置那干嘛呢”,“你怎么知道小W有手机”,“什么时候知道的”,“你知道放哪吗?”“你为什么要拿呢”“你现在承认还来得及”。我不说具体的事,让他自行补充,一般的人会问你说的什么,但是他很清楚我问题的指向性,这让我更加确定。
小C还在试图克制,却已掩饰不了自己的紧张,他开始保持沉默。
紧接着,我开始采取情感攻势。“小C啊,在我印象中,你虽然成绩不好,但我一直觉得你憨厚老实,对你印象很好的,可是你今天让老师很失望。你也不想想,还有不到两个月就毕业了,这事要抖出去了,你在班上还怎么待?你让老师怎么想你?我一直都说,我们要好聚好散,可你呢,以后同学记起你就会想到这一出,你不怕其他同学都不搭理你吗?我知道,你父母也是有体面工作的,家里条件也不错,没必要这样,搞得这么难看。刚刚其他同学进来之后很快就出去了,你待了这么久,你要知道你在里面待得越久对你越不利,他们会怎么想?要不这样,你明天趁没人注意的时候把手机拿给老师,老师也不说是你,还可以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说是你提供了关键线索,你不仅全身而退,保住了自己的形象,还能赢得认可。”
小C一言不发,点了点头。我接着说,“那这样,你先回去,把手环留下,我继续装着测剩下的同学,避免你被他们怀疑,这样对你也好。”他继续点头。
就这样,我让他出去了,继续装模作样的把剩下的几个同学轮流问了问,装模作样的给他们分别带上手环,测测心跳。都问完之后,我心满意足的回到了办公室。
4.再起波澜
4月19日,我上午一直都在等。我设想过好些个情景,比如趁我不在偷偷溜进办公室把手机往抽屉里放,或者他趁课间同学不在,来到我跟前放下手机,我顺道再次提醒他,端正自我。在这一天里,我好几次翻开抽屉,期望看到抽屉里赫然放着部手机。我甚至为我下午的课设计好了台词:经过昨天的缜密侦查,老师找回了手机,这其中小C同学提供了关键线索,我希望大家向他学习,也希望大家引以为戒,不要心存侥幸,做人要行的正坐得直。
上午,有位女生提到了,听同学说怀疑是小C,我问她听谁说的后,他说是小J,告诉她老师已经知道了,然后肯定了她的举动。
令我稍感失落的是,这一幕迟迟没有发生,到了晚上我终于没沉住气,叫来同学把他叫到了办公室,想当面质问他,为何不履行承诺,甚至想好让家长到校配合。
他走了进来,我把办公室的学生支走,然后问他:事怎么样了?他很释然的说了句:我还他了啊。我说:什么时候?他解释道:今天晚上趁他不在的时候,我放回了他书包,等他放学打开书包就看得到,还写了封道歉信。
我有点意外,略作停顿后,然后说道:好样的,这才是男儿样!说完就让他离开了办公室。
我又一次低估了“作案人员”。
只不过,这一次我很欣慰。
我心情愉悦的往家里走,那一刻,月是分外明,月轮终皎洁。
后记
第二天早上(4月20日),我走进办公室,办公桌上放着个手机。
我把前一天女生提到的小J和另一个男生叫到了办公室,试探他们是否知情不报,这才知道,他们也是听小W和小七说的,而且班上已经有很多人怀疑是小C了。我把小W叫来了办公室,想知道他为什么怀疑小C却不告诉我,他说:“我想让他自己还回来,不想破坏同学关系”。我很欣慰,让他自己处理这“失而复得”的手机。
下午,我找来了小C,告诉他已经有很多人知晓这个事,要不就公之于众,老师也可以替你说说话,省的他们对你有偏见,这样对你也好。他略显平静,“不需要,让他们议论好了,只要我不在乎就好了,我做好自己就好了”。
既然他已做出这番表态,我也不强求。但是,鉴于班上学生都知道这个事,有些事我还是要交代。
自习课上,我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宣布经过我的调查事情已经水落石出了,一方面向他们展示我的厉害,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崇拜或欣赏老师,这对教学和管理都有利,关键是通过这个案例告诉他们知识就是力量!鼓励他们努力学习,学习知识!当然,我想现身说法,告诉他们,要宽容他人,我在读书时也犯过类似的错误,人在尚小的时候犯点错是好事,触碰过边界,才会更加明白人生的边界在哪,才会更加懂得约束自己,所以不要因此对他人有偏见,我们都犯过错,只是大小不同程度不一而已,关键是要勇于承认错误,积极改正错误。
我想,这就是教育者的幸运,牵着一群学生过桥,桥的那头是教育,桥的这头是被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