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与心得:多个版本比较阅读康德的这部巨著已经持续两月有余,虽然只读了32页,但却是逐字逐句的精读,刚开始只求理顺每一个句子,理解每一个句子的意涵,正所谓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渐渐地,略有博见,就开始有所勾连、比附,希望能够阐释得更为透彻明晰,但真正读通的地方仍旧是凤毛麟角。实际上这个时候的写作已经不再是为了他人,纯粹是为了自己的理解和训练,自己走上了这一条人迹罕至的道路,并非偶然,但若就此放弃,岂不可惜?不过,古之学者为己,因人成己,因此一切的开端还是要等待自己透悟方可。同时希望大家多多探讨,如有质疑与疑问,望不吝啬。
1.导言第二小节第一段
导言第二节要论述的是第一节中留下来的问题:我们确实具有一些先天知识,甚至在普通知性(common understanding)中也从不缺少他们。要想论及此的前提是,找到对纯粹知识和经验性的知识区分开的标志。标志之一是“绝对必然性”,一方面每当我们想到这个命题,就会立刻想到它的必然性,例如“两个实体不能占据同一空间”,而另一方面,这个命题并非由其他命题引出,而是独立的,上面的例子就说明了;或者说引出它的命题也完全是一个先天命题,这时候这个命题才是一个先天判断,例如物理中的公理“能量守恒定律”,能量不会凭空消失,只能在不同物体间、不同能量形式间转化,总得能量不变。实际上“能量守恒定律”是由“时间对称”的这一纯粹命题推导出来的,即时间的任何一瞬间,每一份时间都是相同的,一秒距离两秒和两秒距离三秒是相同的。如果时间不是这样均匀分布的,意味着光速存在着变化,从E=mc²来看就不能每次相同了。同时满足这两个条件,才算是满足了“绝对必然性”的标志,说明这个命题才是先天知识。
另一个标志是,真正的或严格的普遍性。康德认为,经验只能告诉我们当下的某一种状态,而不能告诉别的状态,不能展示另外的部分和方面。由于经验总是从个别出发,因此它的样本永远是有限的,因此由此推断出来的普遍性,也只是临时的普遍性。因此,它无法提供真正的严格的普遍性,它只能适用于目前的范围内,只是目前还没有出现反例,一旦出现反例,就能明白经验并非是稳定的普遍性,因此,这样的普遍性无法等同于真正的普遍性。例如休谟的因果性难题,他认为太阳晒石头,石头发热,并不是稳定的因果关系,而是人们每次的经历形成了习惯性的认识,确实可能存在反例,只是时间未到。康德实际上无法回答这个问题,因为在经验领域,休谟确实是正确的,我们不能根据经验做出确实的实证的判断。因此,康德回避了这个问题,康德在这里是要求得放之四海皆准的严格的普遍性,它来自于一种“先天的认识能力”,而不是来自于经验。
以上这两个判断标准不可分割并且相互从属,不过在具体应用中却只需要借助其中一个来作判断即可。因为,有时候我们很容易指出经验性的局限,只消寻找反例即可,而通过逻辑论证,论证出命题中的偶然性则相对较难。其实这两种方式是一体两面的,无所谓哪一个更难。寻找反例的困难在于有时候无法收集更多的材料和样本,而这时完全可以分析命题本身是否合理,比如你认识几个非常高大的外国友人,但你只能呆在国内某三线城市,因此就很难寻找“外国人都比中国人高大”这一命题的反例,不过这一命题显然来自于经验性知识。因为反过来说“中国人都比外国人高大”依然在逻辑上成立。“高大”不能够凭借你的经验去判断,而只能通过更为科学的手段。这样看来,实际上“判断中的偶然性”似乎更容易些。同样,我们通常能够领悟一个命题的普遍性,但涉及到具体论证它、证明它是必然的,那么就很困难了。
2.导言第二小节第二段
第二段是本节标题的核心,康德目前还无法直接在逻辑上直接证明先天知识,但是可以通过已有的人类知识、科学体系中去寻找,而这样的做法也是容易的。首先,在科学方面,数学命题显然是一种先天知识。而在普通知性、知性的日常应用(ordinary use of the understanding)方面,可以讨论命题“一切变化都必有一个原因”(each alteration must have a cause)。这里英译仍为“每一个变化”(each),与第一节第五段“每一个变化都有其原因”略有不同,实际上这里德文应该是“一切变化”(alle)。在第一节第五段中,那个康德并没有认为那个命题是先天命题,因为“每一个变化”是历数每一个经验事实,因此还是从经验的意义上来看的,而这里“一切变化”意味着直接从宏观入手,这实际就是关于“因果性”的论述。不过,它为何是先天知识,还有待解释,康德的相关解释也无法完全弥合休谟的难题,只是非常委婉地抱怨说,如果我们按照休谟的做法,把原因和结果之间的关系看成是偶然的,那么因果性这个概念就不是一个必然的概念了,那也根本不需要这个概念了,但生活中我们确实需要通过因果性去判断很多事实。
接着,康德强调,实际上从人类知识中寻找先天知识并非意味着,先有这些知识,而是恰恰相反,因此,无须上述的例子也能证明这些先天原理对我们不可或缺,并且进一步阐释先天知识的存在。因为,我们的理智通常会将经验总结为各种规律,但为什么会这样做呢,是因为我们相信经验之上还有着一套普遍性的规律,如果说经验所遵循的规律也总是偶然的,也没有确定性,那么我们靠着经验总结出的各种规律也根本没有确定性,然而事实是,这样的确定性无处不在,因此可以断定,在经验之上,一定是有一个确定性存在的。如果知道经验的这样一种结构,那么我们就不需要具体的人类知识来证明先天知识了,甚至在一些概念中已经能够确证那些先天原理了。康德举了两个例子。一个是“物体”这个概念,如果将“物体”的全部经验性知识全部去掉,但最终其所占据的空间是无法去掉,否则就不是“物体”了,这表明,“物体”这个概念本身是有其先天的知识的,即其所占据的空间。第二个例子,对于任何一个对象,将一切经验性的属性全部去掉,但仍然会留下“借以把它思考为实体或依赖于一个实体的那种属性”(the object as a substance or attached to a substance),就是说如果对象不是一个实体,那对象根本不存在。由此可见,概念本身必然暗含着一种先天知识的东西。不过,是否真的有纯粹先天性的知识,这里的证明其实是微不足道的,甚至可以说整部《纯粹理性批判》也无法彻底解决这个问题,但我们可以看出康德在此处的尝试,并由此构建出的整个认识结构。
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