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丨春天不是读书天

做一棵花树

在春暖之际绽放

江南的春天,总是草长莺飞,生气盎然,虽然时晴时雨,却更显生机勃发,万物向荣之感。

每日清晨在鸟鸣声中醒来,迎着早晨的阳光,开始一天的工作与学习,又在夹杂着青草和玉兰香味的晚风中,看点点霓虹与来往人群,别有一番美感。

朋友说,每当到了晴朗的日子,总坐不住,想去外面走动,但苦于日常事务的繁琐,情意相投的友人又不在身边,有时会陷入一种无人与游,无人与诉的感喟之中。

从美学层面上讲,人与自然并不是割裂的,而是相生相融的,人处在自然之中,而自然又因人的独特的审美活动而显现它的本来面目。

所以古人有言,“山苍树秀,水活石润,于天地之外,别构一种灵奇。”

这正是自然在人的眼中所呈现出来的至美之境。

而春天,实在是大自然离我们最近的时候,因彼时万物生长,春意融融,使人心中也觉晴朗明媚。

大自然的一枯一荣,都在提醒着我们不断审视我们自己所创造的环境。

电子设备,互联网的普及多少使人与人之间少了点亲近感,面对面的交流与问候少了,各种表情包,流行语正在构成一种新兴的语言文化。

铺天盖地的信息不断涌入人们的视线,使人眼花缭乱,而普遍的焦虑感又不断被有心人贩卖,制造出不同的需求,反过来加剧时代的焦虑与人们的生活节奏,却由此催生一种又一种的经济形态。

在大环境下,人不免会被推着负重前行,于是有人从巨大的压力之中探出头来,深呼一口气,不禁想到自己人生中最热闹最无忧的那段时光,大概是孩提时代了。

那段少不更事但已经有了表达感情的诉求,可以素面朝天不加修饰地与他人建立联系的日子,那时的热闹与纯粹,是很多成年人在与自己静静对话时,不断会回味的。

是不是可以说,那是我们人生中,最接近春天和大自然的时光呢?

疏于感受大自然与周遭生活细节,自然快乐就会流逝。

有一段时间,“佛系”二字频频映入我们的眼帘,这样也行,那样也可,什么都无所谓。

有人说这是一种智慧,大有道家的出世之感,也有人说这是一种十分消极的态度,是一种无作为和无责任。

但无论是老庄“游”的境界,还是儒家积极入世的处世之道,都不是对世界麻木不仁的状态,而都是对当下的积极融入,对未来的心无挂碍。

这是工业社会发展至今给我们留下的一个大大的问号,背后深层次的原因值得我们思考。

评判事物的标准一直在变,如何在不断质变的时代中把握事物的本质,抓住生命最本真的奥义,是一个还需不断探索的命题。

看着窗外随风摇动的树影,万物明朗

不由想到

“春天不是读书天,夏日炎炎正好眠”的闲适之态

不如暂时放下一些困扰和心绪

让身心复归于自然

去享受最初的宁静

图片来源:网络

文:摘录公众号《安柒臻品/Accor》

淘宝店铺搜索:《安柒臻品》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