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这是小矣第一次在诗词里感受到母爱的伟大。
慈祥的母亲手里把着针线,正在为即将远游的孩子赶制新衣。临行前一针针密密地缝缀,就怕儿子回来得晚衣服破损。谁说像小草那样微弱的孝心,能报答得了像春晖普泽的慈母恩情?
人类最自然的基因里自带着的一种爱,那就是母爱。母爱不需要人类社会的教化,她自然就可以去爱。而这也正是她的伟大之处。
那么今天,我们就要把时光的弦,播回几千年前,在那里,我们看看古人是如何描写母爱的。
蓼蓼者莪,匪莪伊蒿。
哀哀父母,生我劬劳。
蓼蓼者莪,匪莪伊蔚。
哀哀父母,生我劳瘁。
瓶之罄矣,维罍之耻。
鲜民之生,不如死之久矣。
无父何怙?无母何恃?
出则衔恤,入则靡至。
古人的声音伴随着诗经从远方传来。
子女赡养父母,孝敬父母,本是中华民族的美德之一,实际也应该是人类社会的道德义务,而此诗则是以充沛情感表现这一美德最早的文学作品,对后世影响极大。
其内容凄婉动人,沉痛悲怆,被称作“千古孝思绝作”。
《岁暮到家》蒋士铨
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
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
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
低徊愧人子,不敢叹风尘。
母爱是人类最伟大、最无私的情感。本诗作者也就这一个角度细腻地刻画了母亲的爱心,表现了母子俩直接的母子亲情,通过描述久别回家的游子与母亲相见时的情景,颂扬了母爱的深厚和伟大。
同时在尾句我们也可以看出作者由于出门在外未能尽为人子的责任而感到愧疚和自责。除了惭愧之外,此处也有担心直言远行的劳顿,会使母亲更加心疼的含义。爱啊,一直都是相互的。
《思母》与恭
霜殒芦花泪湿衣,白头无复倚柴扉。
去年五月黄梅雨,曾典袈裟籴米归。
我们常说的: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就是这个道理。霜打芦花,往日那一片片白茫茫的秋日生机欲舍难舍,令诗人想起了母亲的白发,想起了母亲的故去,不由潸潸泪下。
与恭出家之后未久,其父见背,唯留老母贫苦独守。恭公虽系出家之人,亦不能有负亲恩。虽然自己过的也是清贫淡泊的生活,仍时时接济老母。现在母亲也走了,留下的只是满腔怀念。
《慈乌夜啼》白居易
慈乌失其母,哑哑吐哀音。
昼夜不飞去,经年守故林。
夜夜夜半啼,闻者为沾襟。
声中如告诉,未尽反哺心。
百鸟岂无母,尔独哀怨深。
应是母慈重,使尔悲不任。
昔有吴起者,母殁丧不临。
嗟哉斯徒辈,其心不如禽。
慈乌复慈乌,鸟中之曾参。
说到这首诗,就不得不提一句“乌鸦反哺”的故事,它比喻的是奉养长辈的孝心。出自《本草纲目·禽部》载:“慈乌:此鸟初生,母哺六十日,长则反哺六十日。”
诗中诗人运用大量笔墨刻画慈乌鸟“失其母,夜半啼”的情状,意在倾吐“母慈重”,同时也是通过乌鸦对母亲的情意表达诗人自己“未尽反哺心”的无尽愧恨和哀伤。
都说母爱温柔如水,能包容孩子的一切,成就或过失。而孩子和母亲之间,那溢着的深深的、真切的、不尽的爱,也正是孩子和母亲永恒的精神支柱和我们民族生存的真正价值。
从在母亲肚子里待的那十个月开始,我们和母亲就已经是不可分割的关系了。都说老母一百岁,常念八十儿,就是这个道理。只要妈妈还在,就算你今年八十岁,在妈妈眼里你依然是个孩子,你依然可以撒娇卖乖。
假如你在工作上、在生活里受了什么委屈,妈妈永远是听你倾诉的那一个人。母亲的爱是永远不会枯竭的。这也是告诫我们,要学会相互去爱。不要让母亲的爱变成单方面的付出而没有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