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闺蜜刚在聊职业规划,闺蜜说了一句话:每一个选择,都是人生的一个转折点,只是当时不知道而已。一生中,总有那么几个决定是我们特别慎重的,比如和谁共度一生,比如在哪定居,比如选择哪一个行业。如果你看了《理性掌控工作与生活——做出好决定》,你也会恍然意识到,这些可能影响自己一生的决定,往往是一瞬间做出来的。他对我们的影响与我们做决定所花费的时间,并不一定是正相关的。
并不是说,一个好决定,必须要长时间的思考。但是,在关键的时候做出“好”的决定,是我们想要的,也是必要的。因为,这些决定,真的会决定我们的生活状态。
当下的决定将严重限制未来的决定
比如我自己,我买房只看了一个楼盘,就定了,比我去买菜还干脆快速,我去买菜还会这个那个菜摊看看挑挑。我相信,很多北京上海的同学买房也会类似,我的钱能买哪个地段,哪里有楼盘,看中后就定了,晚了就抢不到了。但最后,我们会发现,买房子对于大多数工薪族,并不仅仅是买了哪套房子这么简单。《做出好决定》里面专门有一章讲到【当下的决定将严重限制未来的决定】”你的所有知识都是关于过去的,你的所有决定都是关于未来的“。回到前面提到的买房这件事,真正买了房子,会发现生活有很大的变化:首先,相对趋于安定,不太会随意兴起就换城市;同时,考虑工作的时候,会新增一个关键的因素——地点,和买的房子的距离;再次,做决定的风险偏好可能会从高风险减低,因为有房贷的压力,等等。这时会明显感觉到,决定买房子,也就是决定了一段不短时间内的生活环境及状态,也大大限制了之后的很多决定。
怎么让这种影响深远的决定,能做好?
书里有明确的提到:理性要求在行动之前仔细考虑你的决定,同时需要更进一步:要想长期保持理性,需要在“上下文”中考虑你的决定。尽量去通过今天的行动展望带来的未来后果,尽可能的向前看,这样我们就可以降低忽略或者限制未来机会的可能性。
最核心的一步:认识自己
说到这,我特别推荐大家在阅读《做出好决定》时,先看第二章,一些简单有效的问答,可以帮助我们认识自己的,包括
1)决策风格(理性or感性)
2)风险偏好(乐意冒险or不愿意冒险)
3)完美主义者or差不多先生
4)谁控制你的命运(信天or信己)
5)拖延指数
6)冲动指数
7)情绪管理倾向
8)过于自信
真的特别推荐先看这一章,从侧面再了解、认识下自己,然后再去看书里提到的一些做出“好”决定的技巧。你是谁,你将成为谁,或者已经成为了谁,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过去的决定和未来的决定。那么,好好客观的认识下自己,先“道”后“术”,提醒自己,是自己做决定,而不是被决定。我们努力的是如何做出好决定,适合的决定,而不是别人口中或者概率上成功机会更高的决定。
当我们更了解自己后,我们要做的是回顾过去,看看以前的决定,我们现在是怎么看待的。同时可以对应书本的第三章,看看自己以前是否有过类似的情形,比如是否经常纠结于沉没成本中,比如只听到我们想听到的信息。书里提到了17中我们做决定经常遇到或者忽略深入思考的点,而这些点却往往影响着我们是否能做出好决定。
最难的一步:确定自己的长期目标
在第一章,做出理性决定的6个标准中,第一个就是:识别和确定问题。当现状和渴望的状态存在差异的时候,问题就出现了。渴望的状态——你知道自己真正渴望的状态吗?
而同时,我们也经常提到“小确幸”“活在当下”,书里也提醒我们,不要掉进“满足当下”的骗局。比如我们经常嚷嚷减肥,却没有控制还以吃货自称,为什么?因为不减肥,就会带来即时的快乐,享受当下的美食,但是却把代价延迟到了不可知的未来。作者提到的解决办法之一就是:设立一个长期的目标。
书里在每一章,通过不同的角度,都提到一个关键点:目标!我们要知道自己想要的近期或长期目标,要想的生活/工作状态,才是能做出好决定的基础。而我们经常答不出:我到底想要的是什么?
所以,更推荐看第四章“没有目标就没有有效决策”,平时我们常听到“如果你不知道要去哪里,每条路都将是死胡同”,听听就过,依旧无从下手,可作者斯蒂芬不同,他明确的指出,你可以如何了解、认识你想要的目标,并且如何根据它,做出好的决定。
正站在一个重要十字路口的我,很感谢缘分,让我在这个时候看到这本书。它我们去检视以前的决定,去慎重的理性的思考目前的问题,去思考我想要的生活,去确定这样生活的评估标准以及如何去评估它。避免了我一时的冲动行为(很多时候,环境也会逼着你变化,决定,而且你很难与之对抗),幸好,有幸这个点看到这本书,现在我开始尝试去制定更多的备选方案,也给自己更多的时间,去慎重思考,选择。
愿你,如我一样,有机会主动去系统学习,如何做出一个好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