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似与吸引
如果你对一个人的了解只是他对一些问题的看法,那么他们和你的看法越是相似,你对这个人也就越是喜欢。
为什么一致的意见会导致人际吸引呢?
至少有两个原因可以解释;①对我们大多数人而言,那些与我们在一些重大问题上态度和看法一致的人,往往是特别聪明、很有见解的人。与那些聪明而且有见解的人交往或者谈话,总是受益匪浅、妙趣横生的。②他们为我们的看法提供了一种社会验证。也就是说,他们使得我们感到自己是正确的。这一点对我们也是很有益的。因此我们喜欢那些与我们意见一致的人。
在此,还必须提得到一个因素:我们人类对意见与喜欢之间的关系持肯定的态度,因此,假如我们恰好由于某种无关的理由而喜欢一个人,我们便会假设她的看法一定与我们类似。于是,因果关系会从两个方面起作用,在其他条件想同的情况下,我们喜欢那些意见与我们相似的人;而且,假如我们喜欢某个人,我们会推定他所持的意见与我们相似。
喜欢、被人喜欢与自尊
当我们意识到有人与我们意见相同,而且倘若这个人也意识到这一点,我们便往往会认为她喜欢我们。
我们是否喜欢一个人的最重要因素是:这个人是否表现出对我们的喜欢。
仅仅认为某个人喜欢自己,便可能诱发有助于增进两个人之间正向情感的一系列螺旋上升的事件。
自证预言:倘若那些认为自己被人喜欢的个体与那些认为自己不讨人喜欢的个体相对比,他们的行为举止更加可爱。他们更多的袒露心扉,更多地去附和这个人的看法,他们对这个人显得更加热情、更加和蔼可亲。而且,后来出现的实际情况是,那些认为自己被人喜欢的个体,的确收到了这个人的喜欢;而那些认为自己不被人喜欢的个体,则不为这个人所喜欢。
自尊,我们越是缺乏安全感或者不自信,喜欢我们的人就会越令我们倾心。人们喜欢被人喜欢,而且人们越是缺乏安全感,便会对那些喜欢自己的人越发喜欢。启发之一便是,那些对自身具有安全感的人,需求并不强烈,也就是,他们不大可能去接受某个不期而遇的人主动示好。一个忍饥挨饿的人几乎会接受任何食物,而一个营养充足的人却会比较挑剔。
大多数的人都担心遭到拒绝,为减少被拒绝的可能性,一个缺乏安全感的人甚至可能会从不大吸引的人那里寻找感觉。对我们社会性动物而言,即便是预感到会遭受拒绝,也可能会影响我们智力表现,做出不明智的选择。
尊重的获得与丧失
持续喜欢、持续讨厌、讨厌转向喜欢、喜欢转向讨厌
我们从某个人哪里听到的有利于自己的事情越多,我们就会越喜欢他(除非这个人是为了蒙骗我们);相反,我们从某个人哪里听到的不利于自己的话越多,我们就会越讨厌她。
得失理论:与来自另外一个固定不变的正性奖赏行为相比,来自这个人的正性奖赏行为的增加,会对一个人产生更大的影响。因此,假如我们将被人喜欢视为一种奖赏,那么我们更喜欢的是哪个在一段时期内对我们的喜欢逐渐增加的人,而不是哪个一直喜欢我们的人。即便后者奖赏次数超越前者,这一点也是成立的。同样,正性行为的丧失,也会比来自另外一个人一贯的负性行为,具有更大的影响。因此,与某一个一向不喜欢我们的人相比(即使他对我们表现出来的负性行为次数更多),我们会更不喜欢一个对我们的尊重、肯定、认同、欣赏逐渐减少的人。预言:人们最喜欢“获得”的情景中:一开始不喜欢你,但对你的喜欢逐渐增加的那个人,而在丧失的条件下,最初喜欢你,但对你的喜欢却逐渐减少,对她最不喜欢。
逐渐获得的正性评价对喜欢的影响,比一直完全正性的评价要大;与完全的负性评价相比,丧失正性评价对人们的影响更大。
得失效应要发挥作用,必须具备两个条件。首先,构成“获得”和“丧失”的不仅仅是一系列正性或者负性的陈诉,还必须有体现情感变化的整合性连续体;一种肯定态度对否定态度的替代。其次,态度的改变必须是逐渐的;突然出现的态度上的巨大转变(尤其是当这种转变所依据的证据不充分时),会令个体感到迷惑不解并产生怀疑。
共有关系的需求
交换关系:人们关心的是需要确保达到某种程度的公正,即交往双方在收益与成本分配方面要公平。在这种关系中,假如出现了严重的不平衡,交往双方都会感到不快乐;处于劣势的一方会感到愤怒或者沮丧,处于优势的一方则会感到愧疚。
在共有关系中,交往双方则都不会去计较。相反,一个人会自动地去满足对方的需求,而且当自己出现某种需要时也会很容易得到对方同样的关心。
尽管在共有关系中,交往双方对达成大致的公平并非根本不加关注,但是他们对此并不看重,并且相信从长远来看一些外在的公平会自然达成。 双方关系越是亲密无间,这种关系并越是具有公共性。心理学家认为,在婚前契约中,将要结婚的人们将自己对对方的期望进行明确的规定,这种做法很可能会削弱而不是增强互相之间的感情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