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她们的膝盖漫不经心地贴住了胸膛,阵阵凉意从后背袭来,六双眼睛里闪烁着温暖的小火苗,眼神里既有一丝莫名的兴奋,又难掩一种未知的恐惧。
她们是谁?从哪里来?又要到哪里去?
1
一群席地而坐,围着篝火聊天的女孩,在这个昼夜温差极大的草原腹地,她们准备一起度过草原上第一个夜晚。
距离篝火不远处,三个比蒙古包小一半的帐篷呈等边三角形分布,在辽阔的草原上,像童话里的三个大蘑菇。
帐篷是当地一位年轻的老师叫白音格力宝的帮忙搭起来的。小伙子热情善良,初次见到姑娘们还有些拘谨羞涩。
篝火也是白音格力宝帮忙,小伙子家里有一辆皮卡,还有一辆马力强劲的摩托车,大约三百只羊,五十余头牛。
小伙子的父母都是当地勤劳的牧民,而他却成了希拉穆仁草原培养出来的小学教师,教育主管部门安排他作为联络接待员。
短短几个小时的接触,白音格力宝跟她们渐渐熟络起来,对她们有了初步了解。
2
原来,这群姑娘来自十三朝古都西安,就读于陕西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她们相约一起来大草原上支教。
为了更快适应这里的生活,在与当地教育主管部门取得联系后,她们先行一步从西安出发,来到这茫茫大草原。
领头的姑娘叫马莉莎,曾任团支书,人高马大,嗓音洪亮,多才多艺,说话干脆利索,做事雷厉风行,符合女汉子的标准,大家习惯叫她老马或马达。
在马莉莎左边坐着的温柔女孩叫宋茜,身材苗条,皮肤白皙,略显瘦小,貌似柔弱的外表下面,却有一颗坚韧顽强的灵魂,人送外号小宋或茜茜公主。
在马莉莎右边坐着的漂亮姑娘叫秦小璐,高挑个儿,面容姣美,有浓郁的书卷气,略显高冷,一双会说话的眼睛顾盼神飞,大家总是亲切地叫她小鹿儿。
宋茜的左边,那个又黑又瘦的姑娘,她叫刘小丹,喜欢跑步,打网球,又爱看东野圭吾的作品,人送外号小黑。
靠着秦小璐右边坐着的那个大大咧咧的姑娘叫杨晨曦,笑起来有一对酒窝,很迷人,待人坦诚,人送外号大杨。
另一个姑娘是谁呢?自然就是我喽!我叫唐佩妮,人缘不错,话不多,心事却不少,喜欢打听,人送外号唐探。
3
俗话说:三个女人一台戏。六个怀揣梦想的青春女子,哪一个内心不是好戏连台呢?
篝火熊熊燃烧,凉意渐渐驱散,倦意又慢慢袭来,马达开始发动,倡议来一首独唱。
唱什么呢?《草原之夜》。多么应景的一首歌啊,大家纷纷响应,手机里搜索伴奏,还有歌词,歌声响彻夜色中的茫茫大草原:
……美丽的夜色多沉静
草原上只留下我的琴声
想给远方的姑娘写封信
耶...…
可惜没有邮递员来传情
哎...…
等到千里雪消融
等到草原上送来春风
可克达拉改变了模样
耶……
姑娘就会来伴我的琴声
马达声声,让大家沉浸其中。想起吴雁泽和刀郎,一个浑厚低沉,一个粗犷苍凉,而现在老马的歌声,多了一点儿悲壮。
明天早晨,就要从这里出发,前往支教的地方,在希拉穆仁召河草原,有一所叫达茂旗石宝小学,离开学还有半月时间。
4
马莉莎的号召力,不可小视。支教六人组的行动力,同样不可小视。她们凌晨五点四十登上从西安到呼和浩特的火车,下午四点多抵达,然后又乘车来到这个地方。
夜幕降临之前,白音格力宝安顿好今晚的一切:吃饭,安营扎寨,点燃篝火,让一群姑娘真切体验希拉穆仁的草原之夜。
马达的歌声在热烈的掌声中结束,茜茜公主自告奋勇,给大家朗诵她最喜欢的当代诗人海子在多令哈之夜创作的一首诗:
姐姐,今夜我在德令哈,夜色笼罩
姐姐,我今夜只有戈壁
草原尽头我两手空空……
今夜我只有美丽的戈壁 空空
姐姐,今夜我不关心人类,我只想你
也许是因为茜茜公主太投入了,大家也跟着沉浸在这首略显悲凉凄美的诗歌里,想起刀郎演唱的那首《多令哈一夜》,看着小宋眼里溢出的泪水在火光中闪烁,漂亮姑娘小鹿儿转换了话题,来吧,我们一起玩真心话大冒险吧,在草原上只有风知道。
5
真的只有风知道吗?哪一个读完硕士研究生的女孩,没有属于自己的故事昵?
秦小璐出生于一个铁路工人家庭,父母先后离开了铁路,下海经商,无奈大潮汹涌,呛水差点儿被呛死,所幸留了退路。
父亲又回到原单位,在铁路站点负责经营小卖部。母亲去铁路酒店,从门迎到服务员再到大堂经理。秦小璐的记忆里,父母留给自己的只有匆匆忙忙的模糊背影。
她从铁路小学读到初中后,因为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质量一般,母亲托关系好不容易才争取到地方重点高中招录机会。
秦小璐知道父母的不易,从高一到高三,她一刻也不敢懈怠,也曾拒绝过几位帅哥的真情表白,最后如愿考入陕师大。
不了解秦小璐的男生,他们只看到她漂亮的外表,初一接触还会觉得她有些高冷。其实在这些年里,铁路系统的起落沉浮,给她及其周围的许多家庭带来的影响,让她过早地感受到危机,她之所以一路奔跑,是因为她看到了许多悲剧就发生在身边。
大学四年里,她做过超市收银员,在节假日里跟同学发广告,做家教……有人调侃似地对她说:明明可以靠颜值,过浪漫奢华的生活;却偏偏靠实力,主宰自我。
6
小鹿儿的提议,被小黑在一阵嘻嘻嘻的笑声中否了,或许这位读过东野圭吾几乎全部中译本的姑娘,明白人性的复杂吧?
小黑说,在草原之夜,最适合讲恐怖惊悚的故事,我给诸位分享《无忧杂货店》《白夜行》《恶意》《嫌疑人Ⅹ的献身》……
大家争先恐后地说,这些故事还是让我们在支教的这一年里聚在一起的时候,再讲吧,那些漫漫长夜,需要更多书陪伴。
草原之夜,还是聊一聊与草原相关的英雄人物传说与风俗趣闻吧,毕竟支教的时侯,还要与草原上的孩子和大人打交道……
7
大杨这时候摇摇晃晃站起来,脸上带着一种诡秘的笑容,一对浅浅的酒窝,在闪烁的篝火前显得妩媚多姿,让人沉醉不已。
我讲一个草原上发生的真实故事,这故事还是我外婆讲给我听的,她上小学那会儿,有一篇课文叫《草原英雄小姐妹》(抱歉啊,这里只记得故事梗概):
1964年2月9日,12岁的龙梅和9岁的妹妹玉荣正在放养公社的384只羊。突然,暴风雪来了,300多只羊四散狂奔。为了不让集体的羊受损失,姐妹俩拼命追赶拉拢住羊群,一夜间竟然走出了30多公里,而她们都被严重冻伤。经过干部群众的大力营救,英雄小姐妹才双双脱离生命危险。但由于冻伤严重,龙梅失去了左脚拇趾,玉荣右腿膝关节以下和左腿踝关节以下做了截肢手术……
大家报以热烈的掌声,并提议支教时一定把这篇文章找到,印出来讲给孩子们。
8
讲一讲嘎达梅林这位蒙古族英雄,清朝末年率众反抗政府开垦荒地政策,组织抵抗队伍与政府军激战。最终因被捕牺牲,他的事迹成为草原抗争精神的象征。
还有奇金山也是蒙古族英雄,1894年出生于内蒙古乌审旗。1943年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任乌审旗骑兵团团长,积极抗日。1945年农历正月初四,被国民党顽固派杀害,年仅51岁。
还有布和图木尔也是蒙古族英雄,武警内蒙古总队某支队大队长。2005年入伍后刻苦训练,参与抗洪抢险等任务,荣立一等功。扎根草原维护稳定,被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称号。
大家七嘴八舌,仿佛已进入支教集体备课阶段,谈及草原游牧民族的礼仪、服饰与饮食文化,眉飞色舞,兴高采烈,意犹未尽。
9
草原民族热情好客,讲究礼貌。对约好的客人,不论是社会团体还是私人会面,主人总是远远迎候着客人,有的在路边等候,有的骑马飞驰而来,有的骑着摩托、乘着越野车赶来,在隆重的场合还会分几个梯队迎接客人。牧民对来客,不论认识与否,总是热情问候,盛情款待。慷慨大方的主人总是把奶茶、奶油、奶酪、炒米以及手扒肉、奶酒等摆在客人面前,请客人自由用餐。对客人的食宿不取酬谢。牧民互相见面,总要热情问候。习俗中,也有一些忌讳。如车辆进牧民住地要慢行,马鞭子进包前放到门外,进包后盘腿坐在右边等。
马达绘声绘色还加上手势动作,当草原上的主人把您迎进蒙古包,您要向主人问好“赛努”、“赛音白努”宾主相序而坐,对于十分尊贵的宾客,主人会主动让您坐在正北(男人在西侧,女在东侧)的位置上。这时候,主妇会把香甜的奶食品、手抓肉一一摆在客人面前,端上一碗滚烫飘香的奶茶,接着在欢乐和笑声中开始敬酒,手捧哈达,托着银碗,把美酒敬献在您的面前。如果客人一饮而尽,主人会非常高兴,顿时主客情融,气氛热闹起来;如果您不善饮酒,接过银碗品一品也可以,但最好是把碗中酒喝了,以示对主人的尊敬。
10
茜茜公主边说边表演,首先给客人斟上新熬的奶茶,摆上奶食、糕点、炒米等,为客人充饥解渴,(有的还做点面食,让客人们吃一点儿),然后就开始敬酒。由主人先用小酒杯(酒盅)向客人们每人敬一杯。接着用大杯(比银碗小一点专用敬酒的银制器皿)从客人中的年长者开始,依次一—进行。敬酒间还要为客人们添酒。敬酒三杯后,再由主妇、孩子们以同样的礼节依次向客人敬酒。敬酒礼节有三、六、九、十二杯之分,最多敬二十四杯。敬酒达一定杯数就要奏乐唱歌,为客人们喝酒助兴。酒后用餐,招待客人的最高礼节是整羊宴,其次是羊背子宴。整羊宴就是用特制的大木盘或铜盘,盛上煮熟的羊心肝内脏,上面有规则地摆好带肉的两个肩胛骨;两个肱骨、两个髋骨、两个胫骨、六节胸椎、八条肋骨,上面放上羊背子;羊背子上再放好退净毛的熟羊头。所有这些,包括一只羊的基本部分两个桡骨、短肋骨、胸叉、肝的尾状叶、下颌、(羊蹄等有不上席面的习惯),故称整羊宴。整羊上桌时,羊头要面向客人。正座上的首席客人在羊头上用刀划一个十字后,把刀递给司酒者(专管斟酒摆弄整羊的人)。司酒者先把羊头以下,连同羊尾上割下的一小块肉放在小盘里,供在主人家的神位前,再从羊背右侧切一条四指宽的肉,从左侧同样割下一条相互交换放置,将刀把朝客人方向放在盘内。首席客人拿起刀,先从羊背的前部切一块肉放入火中(以示祭祀灶君),大家才开始食用。招待喇嘛或妇女的整羊宴有不上羊头的习惯。对于一般客人,则用肩胛骨、四根长肋骨部分招待。若是姑娘,就要用胸叉骨肉招待,从来不用桡骨、颈板骨招待客人,这些只给孩子们食用。煮肉汤中下米或面,作为宴席的收尾。
11
小黑滔滔不绝,谈起草原民族的饮食。食品主要有三类,即肉食、奶食、粮食。早晨、中午一般喝奶茶、吃奶食、肉食、炒米,晚上吃手扒肉、面条、饺子等。奶食分食品和饮料两大类,奶食有黄油、白油、奶皮子、奶豆腐、酸奶酪等。其中黄油、白油、奶皮子是奶食中的佳品,味道纯香,营养丰富。以正蓝旗的奶食品制作精细,颇有名声,正蓝旗曾是清皇室制作奶食的地方。饮料主要有三种:奶茶、酸马奶和奶酒。奶茶是主要饮料,一日三餐都有。奶酒含酒精度不高,醇香可口。酸马奶解热止渴,营养丰富,是招待贵客的上等饮料。肉食主要是吃牛、羊肉,也吃骆驼肉、马肉、黄羊肉、野兔肉、旱獭肉。吃法有几十种,其中享有盛名的有手扒肉、羊背子、全羊等。手扒肉香嫩可口,是牧区最常见的一种吃法。羊背子和全羊为上等食品,作法和吃法都比较讲究。驼、熊掌、鹿尾、飞龙是蒙古民族的珍品,只有在盛大宴会上才能食用。过去蒙古族牧民受喇嘛教的影响,不吃鱼,现在这种习俗已经逐渐改变。
12
漂亮姑娘小鹿谈起草原民族的服饰,如数家珍:首饰、长袍、腰带、靴子是蒙古族服饰的主要部分。首饰是蒙古族妇女逢年过节、访亲探友时用于头上的装饰,多用玛瑙、珍珠、宝石、金银等制成,平时牧区妇女不戴帽子,常用红、绿绸缎缠头。蒙古袍是牧民喜爱穿的衣服。袍子宽大,长袖高领,钮扣在右侧,衣边用漂亮的花边点缀。袍色因人而异。腰带是穿蒙古袍时,扎腰用的长带,多为绸、缎布料,颜色与袍色协调。男子扎腰带,把袍子向上提,显得精悍潇洒。而女子则把袍子向下拉展,显得苗条矫健。牧民穿的靴子有两种,一种叫蒙古靴,靴头尖向上翘,靴腰长有图案,四季都穿。另一种叫马靴,圆头长腰,结实耐用。
13
唐探自然不甘示弱,讲起草原民族的住行和婚礼。历史上长期的游牧生活,使蒙古族牧民选择了最适宜的住所一蒙古包。蒙古包大小不一,包内宽敞舒适,便于移动,适于轮牧走场居住。随着定居和生活水平提高,蒙古包已退出主要地位,牧民已基本居住砖木结构的房舍。牧民放牧和行路多是骑马。搬运货物,常用马或骆驼驮运,货物多时,用勒勒车拉运,现已基本用各种机动车拉运。
草原上的牧民举办婚礼朴实、庄重、不送彩礼。可是,接亲和送亲的队伍很讲究。结婚这天,男方一早由新郎带领着接亲队伍出发,到达女方住处后,围着女方住地的蒙古包转三圈后下马,先进新娘父母的蒙古包。新郎首先向岳父敬酒,再向其它长辈亲友一一敬酒,双方互送礼品,接着开始喝酒唱歌。酒后接亲队伍簇拥着新郎,送亲的队伍簇拥着新娘启程,两支队伍一边奔驰,一边欢歌笑语,形成一条欢乐的长河。新娘到后,让新娘和接亲的队伍一齐围着男方的蒙古包转圈,这时女方来的人寻找借口,说男方有所怠慢,不让新娘下马,男方的人再三劝说,双方纠缠不休。突然男方一名骑手冲来,夺过新娘的马缰,把新娘领到早已准备好的蒙古包里。给新娘重新换装梳头,打扮得华丽漂亮。婚礼完毕,两家人在蒙古包里分开坐下,向女方父母敬奶,同时赠送牲畜。这时女方来的人用诗歌说唱父母双亲抚育女儿成人付出的心血。接着参加婚礼的人尽情饮酒,尽情歌唱……
13
我说,还有一位俄国作家契诃夫,写过一部小说《草原》,故事里套故事,像俄罗斯套娃,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有位少年叫叶果鲁西卡,他在这一路旅行中的见闻构成了小说的主体。他离开了母亲和往日熟悉的生活,带着祝福和希望,随着舅舅的商队外出求学。求学之路并非坦途,叶果鲁希卡自身也对生活的小镇充满了留恋,小说中开篇的景致描写还是将叶果鲁希卡心中的希望表达了出来了:“这个男孩凝神瞧着那些熟地方,可恨的马车却飞也似地跑过去,把他们全撇在后面了。”……
我把草原之夜的见闻,写成了一篇小说,并完成了尾声。
14
她们的膝盖漫不经心地贴住了胸膛,阵阵凉意从后背袭来,六双眼睛里闪烁着温暖的小火苗,眼神里既有一丝莫名的兴奋,又难掩一种未知的恐惧。
明天一大早,她们将启程,前往支教的那个地方——希拉穆仁召河草原一个叫石茂旗小学的遥远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