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的定义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解释“玉”:“玉,石之美,有五德者。”即指一切美丽、温润而有光泽的石头。《辞海》中将“玉”定义为“温润而有光泽的美石”。但从今天的矿物学角度来看这样的定义并不科学。目前文物界主要从质感、硬度、密度、颜色、必须是天然形成的矿物的集合体这五个方面进行综合考量,来对玉做出一个相对科学的定义。
玉的分类:
19世纪后半叶,法国矿物学家德穆尔从质地上将中国的“玉”分为软玉和硬玉。软玉(如和田玉、岫玉等)在硬度上比硬玉小,是我国古代玉制品的主要材料。硬玉从狭义上来说即指“翡翠”,具有细腻和坚韧的特点。以存世的时间分类,可分为古玉和新玉。古玉一般指1911年以前的玉件,而其后的玉件称为新玉。除此之外,还可将玉从产地、颜色、质地以及存世的形式等方面进行分类。
玉器文饰:
中国玉器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每一个历史时期都伴随旧纹饰的消亡和新纹饰的出现,当然也不乏有的纹饰跨越多个历史时期甚至整个玉文化的历史。在古玉器中龙纹和蟠螭[pán chī]纹所占比重较大。此外还有饕餮纹、谷纹、蒲纹、蚕纹、乳钉纹、回纹、云头纹以及各种人物、花卉纹等。
玉的人格化:
中国使用玉器有近万年的悠久历史,同时玉器也是中华文明起源的主要特征之一。中国古人将玉与人格结合起来,代表着人的高尚品格。
《诗经·秦风·小戎》中有“言念君子,温其如玉。”用玉来形容君子温润的性情。《卫风·淇奥》“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切、磋、琢、磨是玉石器所用的工艺程序,而此处也是将文采斐然、有修养的君子比作玉,其学问通过切磋会变得更加精湛,其品德通过琢磨会变得更加良善。
《礼记·玉藻》中说“古之君子必佩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君子于玉比德焉”。古之君子佩玉,是用玉的品性要求自己,用玉鸣之声规范自己的行为动作。春秋战国时代,人们认为佩玉不仅是修身立志的象征,而且是贵族身份、地位及权势的象征。
华夏祖先独具慧眼,发现了玉之美,并赋予其高贵的品质、丰富的文化内涵,从而形成了中华民族独有的玉文化。
作者:冷烛无烟
图片:网络(侵删)
gzh:文学集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