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在高考即将到来的大背景下,讲述了高中生陈年在学校被欺凌,而小混混刘北山一直默默地保护她,甚至为了她愿意顶替罪名,在监狱里面度过数十年的故事。电影的结局是凄美的,施暴的人意外摔死,而被欺凌的人,也受到了法律的制裁,不禁让人感慨唏嘘。看完整部影片之后,久久不能忘怀。一,高考的激情壮志和校园欺凌的压抑黑暗
两种情绪的激烈碰撞,让观影者的心此起彼伏。在高三学生为了考取满意的大学,高喊“高考必胜”口号的正能量之下,却隐藏着校园欺凌所带来的对一颗颗幼小的心灵长久乃至永恒性的伤害。这种鲜明的对比,让人不寒而栗。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社会也是如此。美好的少年时光,充斥着梦想和机遇,充斥着对未来的渴望和追求。但是在这种美丽的外衣之下,也隐含着少年说不尽的痛楚、失落、压抑和恐惧。这种对比让我们不禁要思考:在青少年发展学习过程中,社会和家长如何能够更好地为他们保驾护航?我们在关注学生成绩的同时,他们的心理健康,如果能得到更好地保证?
二,个人的渺小和集体的无意识。 著名群体心理学家居斯塔夫·勒庞在他的《乌合之众》中说道:在群体当中,任何情绪和行为都具有感染性,这使得群体中的个人都有很强的从众心理,容易被人误导。他们游走于无意识的边缘,容易受到暗示,就像被人催眠一样。而暗示会通过传染迅速进入他的大脑,让他们做出一人独处时不会做出来的事来。
电影的开篇从高中生胡小蝶的坠楼开始。学校的学生并没有人表现出他们的同情或者悲伤,而是围在胡小蝶的身边拍照,似乎这件事情唯一作用就是给他们的枯燥的学习带来一个可以饭后讨论的话题。
当魏莱把陈念推下楼梯的时候,也没有任何人站出来给陈念撑腰,没有任何人把她扶起来,只有一句近乎讥讽的“陈念你还好吧?”
当陈念的座位上被泼上红墨水的时候,众人也都是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状态。没有任何人站出来替陈念道不平。
当晨练的母亲欠债不还的消息被曝光之后,我们看到电影中,教室里后排的男生先起哄,而后隔壁班的学生也都过来嘲笑她,群体的无意识再次表现的淋漓尽致。
而孤身一人,不愿意和别人打交道的陈念,便显得如此的孤立无助,自然反抗的勇气也就没有了。蜉蝣如何能撼动一棵大树,她自己也不知道。当然,在任何一个群体中,好人是少数,坏人也是少数,大多数人只是不好不坏的人。但是由于大多数不好不坏的人容易受到群体的影响,所以他们的存在,往往成了坏人的帮凶,也是压死好人的最后一根稻草。
这也就是为什么人都喜欢群居,都希望自己有很多朋友,都不希望自己变成一个另类。因为你一旦这样的话,自己就容易被孤立,被鄙视,被大多数人欺负和看不起。
然而喜欢独处孤僻的人就一定是坏人吗?就一定要受到这种十恶不赦的攻击和讨伐吗?这已经不是一个人与人之间的矛盾,而是人与人性之间的矛盾。言尽于此,值得深思。
三,欺负与被欺负 电影中有句台词:这个世界只有两种人,一种人欺负别人,一种人被别人欺负,那么你想做哪一种人?这种想法自然有它偏执、极端的地方,因为还有第三种人,就是不怕被别人欺负,但是也不会主动去欺负别人的人。当然如果我们把欺负这个词,更广义的去理解,那么它也是成立的。公司有老板和员工,政府机关有上级和下级,农村有村长和村民。每个人只要存在在世界上,就一定会处于有等级之分的某个圈中,度过一生。没有人是不被控制的,也没有人是不能控制别人的。为了争取更多的控制权,为了让能控制自己的人变少,每个人都想做人上人。
曾经听到这样一个故事。在一个山坡上有三种动物。一种是羊,他们没有能力保护自己。一种是羊是狼,他们总是出其不意的攻击那些羊群,吃掉它们。但是还有一种动物叫做牧羊犬。他们不会吃羊,也不会害怕狼群的攻击。每个人身处在社会的大旋涡中,丛林法则似乎深入人心。但是总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的努力不是为了欺负人,而是当被欺凌降临到头上的时候,他们有足够的能力去应对,去保护自己身边爱的人。四,和谐的家庭。是孩子最强的后盾。 关于家庭问题的讨论,电影用了很大的笔墨着重描述了女主角陈念和男主角刘北山的家庭情况。陈念没有父亲,母亲负债累累,经常有人上门催债。为了还钱她卖假面膜,经常不能和陈念在一起,所以实际上陈念大部分时间都是独自一人面对。这也让她时常感觉到自己孤立无援,即使心里受了再大的委屈和伤害,也只能独自承受。当她遇到一个能通过武力保护她的男人时,她的内心充满了安全感。这也使得男主刘北山对他来说,如此珍贵。
而男主角刘北山,也是一个被母亲嫌弃抛弃的浪子。他很少体会到关心。所以当晨练问他疼不疼的时候,他流下了眼泪。并且说到“你是第一个问我疼不疼的人”。内心的伤口被抚平,内心中渴望被爱的成分,在陈念的关怀之下,渐渐得到满足。陈念就好像一把砍向刘北山内心冰山的一把斧头,慢慢凿开他的内心。所以两个人的感情越来越深,到最后,刘北山甚至愿意为了替陈念顶罪,甘愿独自一人承受几十年的牢狱之灾。这或许就是两个人彼此的救赎吧。然而这种救赎,本来应该父母来完成的。
电影中对魏莱为什么喜欢欺凌同学并没有给出过多的解释。从家庭背景看,他的父母都是知识分子,应该接受了很良好的教育。但是,一般爱欺凌同学的人,骨子里面自尊心是很强的,也是充满自卑的。他们需要通过暴力来证明自己的强大。从这个意义上说,他们也是弱者。而这种性格这种心理的形成,肯定与家庭、与父母的关,有密切的联系。但是我们无法从电影中得知任何细节。
有人说最好的教育就是父母相爱。因为一旦父母都互相爱慕,那么孩子就会感知到,这个家是稳定的,父母是不会离开他的。这样他的内心也就有了强大的后盾,遇到事情也不会害怕,更不会形成懦弱的性格。如果父母随时会有离开他的可能性,那么他就会感觉到在这个世界上,他是一个随时没人要、没人心疼的人,从而产生严重的自卑心理,缺乏安全感,变得懦弱、讨好别人,自然也就成为了被欺负的对象。看完这部电影的父母,都应该好好反思一下这个问题。五,应对校园欺凌的迷思 其实关于校园欺凌的案件,在我国每年都有很多发生。每次有新闻曝光的时候,肯定事情已经到了很严重的地步。要么伤得很严重,有的甚至出现死亡事件。但是,这样的新闻,已经是很极端的事情。在这样的事件背后,那些经常被欺负的,那些内心里面受到严重伤害的,那些表面看起来不是大事,但其实已经在心里种下永不磨灭的伤害种子的事情,即使在太阳明亮的光辉下,也并不能被肉眼看见。
那些欺凌者,他们会说,我不知道拳头原来可以打死人,我不过跟他开了个玩笑,他怎么就想不开自杀了?跟我有什么关系?在这些我们看不见的地方,发生的是这样一个画面:毕业了,欺凌者毫发无损地去了别的地方,开始新的人生。而被欺凌者,内心里面却永远住着一个担惊受怕的小怪物,伴随他一生。
当我搜索校园欺凌事件的时候,我看到了太多回忆自己过去被欺负的例子。这种伤害,到底应该谁来弥补?欺凌者在回想起那些欺负人的事情时,他们或许会津津乐道,鲜有人会为此感到内疚。而被欺凌者,他们内心的阴影,却永远得不到抹除。时间或许会冲淡某些东西,但有些情景,总会在不经意间再次回访。
面对校园欺凌,做家长的,首先要经常关心孩子的心理状态。要能敏锐地察觉到是否自己的孩子在学校受到欺负却不敢说。作为老师,要合理的调节同学之间的矛盾,不能成为矛盾的催化剂。作为被欺凌者,一次、两次我们可以忍耐。但是,我们也要适时地拿出自己的气魄。勇于同霸凌者作斗争,让他们感知到:你并不是一个好欺负的人。
我们可以和对方拼体力,我们可以和对方拼舆论,如果都拼不过的话,我们可以和对方拼法律。当法律也在人为的操纵下变得没有意义的时候,当校园欺凌的事情不断被曝光的时候,必然会引起群体的愤怒。维护社会稳定是第一要义,高喊维护社会公平的法律,在选择被撕下遮羞布,还是维护某个欺凌者的利益的时候,我相信他会选择前者的。少年的你,风华正茂,未来有无限的可能性。少年的你,也会有迷失、彷徨和不安。这是最美的年纪。你慢慢懂得人生要靠自己,你慢慢明白这个世界更多的道理。希望我们都能不忘初心。归来时,仍是少年那美好的模样。